投資型保單既能享有保險的保障,還能追求投資獲益的特性,吸引不少退休族投資理財,但這類的保單比傳統保單更為複雜,且銷售員話術多,進而產生不少爭議。
上半年投資型保單大賣,初年度保費收入年增6成
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包括有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等,簡單來說,投資型保單是一個結合理財和保險的金融商品,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帳戶會連結一籃子基金,目前以海外基金、ETF為主,而投資隨著金融市場波動,由保戶自負盈虧。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整體壽險業初年度保費收入為3646.16億元,其中,傳統型保單上半年初年度保費收入2237.47億元,年減 31%,不過投資型保單則是大好,上半年初年度保費收入來到1408.69億元,年增66%。
壽險公會分析,主要是因為金融市場表現突出,美、台股持續創新高,投資意願熱絡,刺激民眾購買意願,使得今年前6月份投資型初年度保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66.0%。
風險一》投資型保單5年內被收取高額費用率
但是投資型保單真的有那麼好嗎?資深保險經紀人、同時也是保險暢銷書作家的劉鳳和認為,投資型保單有投資、有保險的機制沒有問題,但問題就出在,這類的保單結構在前幾年有很大一部份是拿去支付業務員佣金或保險公司行政費用,根本不是投資所用。
根據金管會規定,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率在前5年合計費率不得收取超過150%,因此每家保險公司幾乎都算好算滿,假設第一年60%、第2年45%、第3~5年則收取15%,採逐年遞減。
劉鳳和進一步指出,假設30歲女性小資族第一年購買投資型保單月繳3000元、一年繳下來就是36000元,而這些保費主要分為3個層面,包括一年期壽險保費、管理費以及投資所用,但36000元扣掉壽險保費、管理費之後,剩下大約33600元並不是全部拿去投資,而是6成先拿去支付佣金及行政費用,4成才是投資所用。
「就投資的角度來說,先不管是賺是賠,我去買0050就好了啊,至少也不會被東扣西扣。」劉鳳和說。
風險二》保證配息但不保證保本,銀行通路、保險業務員狂賣
在「高佣金」考量下,有些業務員、理專會選擇主力推銷投資型商品,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銀行通路賣出投資型保單更是壽險公司的2倍之多。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別忘了銀行可是知道客戶名下有多少存款、房產的金融機構,不少銀行理專為了賺佣金,勸誘客戶將房子抵押貸款去買投資型保單的案例已經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劉鳳和則提醒,常見的業務員話術,會指出投資型保單是「買基金送保險」的概念,且告訴客戶過去的經驗都會賺錢,乍聽之下很吸引人,但通常在入手前未釐清相關細節的情況下,若業務員銷售又沒有明確告知,就容易產生糾紛。
再者,很多投資型保單設計成月配息,業務員會告訴你年化配息率可達5~8%,高出定存許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萬一連結標的投資收益不夠配出利息,那麼這時將由本金扣,淨值就會往下掉。也就是說,你每個月領的配息,是從自己的本金拿出來配息給自己。
風險三》家中老年人注意,年紀越大保費越高
特別注意的是,更有不肖保險業務員會鎖定年長者,推銷投資型保單,甚至鼓吹老人家「解舊買新」,但這項商品未必適合老人家。
因為投資型保單當中的一項「危險保費」會隨年齡增加,保費越高,而這筆保費會從保單帳戶中扣取,假使當年度投資表現不佳,一旦保價金都扣光了,若人還活著時就可能需要補繳保費,否則保單就得走到停效。換言之,投資型保單未必適合所有人,保戶仍要考慮投資成本、風險、預期投資報酬率等評估重點。
劉鳳和則強調,一個好的保險商品應該是回歸「保費低、保障高」的特性,他直言,投資型保單買了幾乎必虧,呼籲消費者應該在入手前弄清楚所有風險問題,可別聽到「保證贏定存」就買,最後卻陷入虧損風險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