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男被殺之後

國際

自從金正男在2月13日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遭刺殺之後,東北亞局勢就再次陷入不可測的層層迷霧當中。儘管這幾天各方熱烈的討論這個刺殺事件的主使者與背後動機,但關鍵依然是這個事件之後,東北亞甚至整個西太平洋局勢會有什麼改變。

自2010年金正恩甫掌權不久即發動的延坪島砲擊事件,以及該事件後續的發展延伸看來,北朝鮮政府及其幕僚群展現了驚人的賽局邊緣策略(Brinkmanship)運用能力。

平壤鬧事,美國震怒,中國安撫,日韓買單

這策略不但對內迅速鞏固了金正恩的接班領導地位,對外也將自金正日時代開啟的朝鮮半島對話機制有效關閉,避免在政權交接的真空期間在美國與中國壓力下可能重啟的六方會談損及北朝鮮的國家利益。同時也在跳脫六方會談平台之外,建立了「平壤鬧事,美國震怒,中國安撫,日韓買單」的區域穩定模式。

但是,這樣的階段性區域戰略均衡,卻隨著南海衝突的逐漸昇高而有所改變。儘管新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一再強調,解決朝鮮半島的核武威脅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首要事務,但是換個角度而言,朝鮮半島的核武威脅也確實是美國得以在戰略佈局上重回西太平洋的最佳理由。雖然南韓自朴槿惠決定接受部署美國薩德(THAAD)反飛彈系統之後旋即陷入閨蜜門醜聞風暴而瀕臨被彈劾,但並不因此而延緩了薩德系統在南韓部署的進度。這一步棋著實戳中了北京政府的痛處,也讓北京政府陷入兩難的困局。

在北京的立場,只要管不住北朝鮮政權,不管是核子試爆或是飛彈試射,都是美國得以強化在日韓駐軍的理由。只是如果因為包括薩德反飛彈系統部署的理由而與南韓公開決裂,等於過去二十年間對南韓的讓利往來付諸流水,在朝鮮半島上以拉攏南韓逼退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戰略佈局完全破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重回扶植北朝鮮政權升高朝鮮半島衝突的冷戰思維,又只會讓特別是新上任的川普政府更有理由將西太平洋防線強化前推。

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美國志在必行

北京政府如果早一點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明白不論北京政府在朝鮮半島上做出什麼選擇,都難以改變美方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的事實,在南韓部署薩德系統的議題上就應該以淡化冷處理的態度面對,甚至以檯面上軟硬兼施的配合美方制裁北朝鮮,作為向川普政府示好與展現中方在遏止核擴散及東北亞區域安全上的大國風範。

偏偏北京政府的軍方勢力在急需角色舞台的十九大權力洗牌前夕,怎麼可能放過這個絕佳的要糖機會,在釣魚台議題炒不熱冷飯,南海議題又八字只有一撇的現況下,只剩下南韓答應美國部署薩德系統這回事可以搭得上中國政媒慣用的民族主義操作,讓原本應該是廣義防禦性武器的薩德反飛彈系統,解讀炒作成美帝對朝鮮半島甚至中國主權的侵門踏戶,才得以讓中國軍方勢力快速的累積政治資本。

另一方面,腦筋比較清楚的日本政府,趁著南韓政局真空之際,主動積極地配合川普政府上台後的一系列戰略佈局,鞏固了美日共同防禦之外,還順勢讓整個東北亞防線前推到朝鮮半島。除了一方面減輕日本在對北朝鮮防禦上的負擔以及美國在日駐軍的爭議,進而得以將有限的防衛隊資源專注在與中國的東海對峙上之外,對經濟政策上持續貶值日圓的安倍政府而言,騎虎難下的中韓僵局背後,代表的是南韓企業深陷中國市場困局時,全球龐大商業利益的市場取代。

而幾乎同時出現的金正男刺殺事件與翌日的中國全面停止北朝鮮煤礦進口,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顯得非常有趣。中國停止北朝鮮煤礦進口,不應該是一夜之間就倉促作成的決定。如果是中國在面對北朝鮮核子試爆與試射飛彈之後,決定採用停止北朝鮮煤礦進口的棍子政策在先,那麼金正男刺殺事件無啻是北朝鮮對北京當局的最必然反擊,亦即以序列賽局思維做出的合理決策。同時對川普政府的東亞戰略而言,與其讓北京政府繼續以安撫北朝鮮作為與西方世界叫價的籌碼,讓金正男被刺殺就是使北朝鮮政府脫離北京操控的關鍵之一。當這些條件相繼成熟,只要原本保護金正男的勢力綠燈放行,那麼誰來執行這個刺殺任務,或甚至被刺殺的是不是金正男本尊就無關緊要了。

這一回合,南韓、北京輸最慘

順著這樣的思維下來,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在金正男被刺殺之後,川普政府願意釋放與北朝鮮政府非正式接觸的訊息。即便原定三月1日的會面因為美國國務院拒發簽證給北朝鮮外交官員而檯面上取消,但這仍有可能是川普政府需要北朝鮮做出更多可信的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或是在顧慮朴槿惠即將遭彈劾之際的南韓政局後改以非正式第三地會面的修正做法。

顯然,北朝鮮在充分掌握自己作為東北亞各方的利害觸發者角色之後,面對各方勢力的競合,在這一局再次順利的完成了符合美日期待的隱性勾結任務。而這之後的胡蘿蔔獎勵,由迄今靜不作聲的俄羅斯來執行,甚而填補中朝交惡之後的關係真空,應該是最符合美俄新戰略同盟的試金石。

看來,這一回合輸得最慘的,是為了引美國勢力鞏固國內政局而答應薩德部署的南韓朴槿惠政府,以及吃了一肚子悶虧現在只能拿南韓出氣的中國。而台灣作為暫時的旁觀者,雖然沒有北朝鮮作為利害觸發者的鮮明立場與本錢,但在東亞下一回合的衝突中,不論是東海或是南海爭端,是不是能夠在各方利害交鋒之下拿捏得當,明白以最適選擇而非最佳選擇來思考台灣的未來,甚至依此預先形塑凝聚台灣內部共識,才是小國周旋於強權勢力間的生存之道。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