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又稱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就是俗稱的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的出現,是由於供應心臟血流的三條冠狀動脈內壁上,產生粥狀硬化斑塊而漸漸使血管阻塞,因此供應給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倘若供應給心臟某部份血液完全停止時,該部份心肌便無法得到氧氣和賴以保持正常運作的養分,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即所謂急性心肌梗塞,會引發心臟衰竭、肺水腫、心律不整、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目前在醫學上,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
1. 高血壓的病人比正常人得心臟病的機會為2倍半:血壓高使得心臟肥大、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狀動脈損傷加速。
2. 糖尿病:會增加冠狀動脈的氧化壓力及胰島素阻抗,因此也增加得到缺血性心臟病的機會。
3. 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患心臟疾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3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使血管日漸狹窄,妨礙血液流通。
4. 抽煙得心臟病的機會為正常人的2倍半:原因是香煙中的尼古丁或煙草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臟血管。
5. 其它:如過分肥胖、家庭史、缺乏運動、過勞、老化等等也都會增加得到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
患有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往往會在運動時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和呼吸困難,胸悶的情形可輻射至左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大部份人休息後便會有所改善。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悸、暈眩、冒冷汗、噁心和四肢無力。
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最重要的還是根據病人的臨床症候、過去病史、危險因子、家族史等等,臨床上若醫師懷疑病人有心臟病,便會安排一些檢查來確定病人的診斷:
1、十二導程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
心臟缺氧時會在心電圖上產生特異性的變化,尤其是讓病人一邊走跑步機一邊記錄心電圖。有經驗的醫師可從心電圖上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臟病。
2、核子醫學的心臟掃描
藉由靜脈打入放射線同位素,視其被心肌細胞吸收的程度,缺乏血流供應或損傷壞死的心肌細胞自然會吸收較少的同位素,因此在掃描下便可發現。另外,若能先做運動心電圖的檢查或打入血管擴張劑,接著馬上做核醫的心臟掃描,在準確度和專一性上均能有效提升。
3、心臟超音波
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每一條均供應心臟不同的區塊,缺血或壞死的心臟區域運動便會異常,在心臟超音波下便可發現。
4、影像學檢查
近年來發展出在靜脈系統打入顯影劑,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心臟血管掃描後,做影像重組也可得到相關資訊,其準確度和特異性還不錯。
5、心導管檢查
是診斷冠心病的標準方法,以導管透過皮下穿刺的方式,從皮下進入血管,並回溯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心臟科醫師可以在X光透視設備下經由導管打入顯影劑,以評估心臟功能或是血管阻塞的情形。
缺血性心臟病如何治療?
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可大致分成三個部份:預防保健、藥物控制、以及手術治療
1、預防保健
要預防缺血性心臟病,主要是減少前述的危險因子,吸煙是萬萬不可的,並保持均衡飲食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進食高膽固醇的食物。經常運動和保持適當的體重也很重要。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病症,應接受適當治療。
2、藥物控制
醫生在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後,可能會處方一些藥物,如給予阿斯匹靈等抗血栓的藥物、乙型阻斷劑減少心臟的負擔、硝化甘油類的藥物來擴張冠狀動脈、以及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肪的藥物來控制危險因子。
3、手術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是由醫師將頂端有特殊氣球的導管,放入冠狀動脈狹窄處,將氣球加壓使其膨脹,以壓平粥狀硬化斑塊,而擴張血管狹窄處。在高危險群的病人,若有再狹窄之可能者,醫師會在狹窄打通後,置入所謂的血管支架,可有效減少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至20-30%;尤有甚者,近年來醫界發展出所謂的塗藥支架,是在支架上塗上一層抗增生藥物或免疫抑制劑來預防血管內膜增生,更可大輻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至5%以下,可謂病人的福音。但是若病人的血管狹窄太嚴重,則可能必須考慮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了。
北醫附醫於2017年1月正式成立「急性冠心症(ACS)團隊」,2020年4月擴大成立「冠心症(CAD)團隊」及「心臟團隊(heart team)」,除定期舉行團隊會議,針對複雜血管案例及多重醫療問題個案進行討論,即時且兼容各團隊的意見。除可減少專責主治醫師單獨照護複雜病情患者的壓力,並可因溝通管道活絡,提升團隊內各成員的醫療水平。而病患也能感受到嚴謹且同步的治療團隊共同介入,確保病患在不同醫師的照護下,享有相同合乎臨床規範的醫療水平。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心臟內科主任詹超舜,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