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文新書談1971退聯合國 批蔣介石「寧可被逐出、也不願代表台灣」

政治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今出版新書《1971神話聯合國》,談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背景、過程,論時任總統蔣介石功過。

姚嘉文表示,當年包括美國、日本都力推讓「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都擁有席次的「雙重代表權」,但這主張卻被蔣介石推翻,這個決定影響往後台灣50年命運,也讓台灣「失聯」至今。

新書從1971年10月25日「最漫長的一天」寫起,這一天聯合國要決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不是為「創建聯合國那五大強國之一的(在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是否仍可擔任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或是即將被驅逐出聯合國?

諷刺的是,10月25日也是台灣光復節,台灣國內正在國定假日期間,駐外單位卻絲毫沒有放假心情,而是繃緊神經,面對聯合國大會。

我退出聯合國兩關鍵點:1961年、1971年

聯合國內「中國代表權之爭」背景,姚嘉文書中提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當中國時任外交部長周恩來致電給聯合國秘書長和大會主席時,「中國」代表權之爭就開始了。

周恩來電報中提到,「目前以中國名義參加聯合國組織的『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已經變成一小堆流亡份子的御用工具,沒有代表中國國民的資格。」翌年、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美方的《韓戰聲明》提出台灣地位問題要等太平洋地區安全重建後再決定,至此之後,在美國運作下,使用各種方式在聯合國支撐「中華民國」地位,以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入。

不過世界局勢從1961年後劇烈變化,要捍衛中華民國地位困難重重。姚提到,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有兩個關鍵時間點,一是1961年、另一個是1971年。

1960年美國甘迺迪總統上任,提出中國新政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提「兩個中國」方案,分別是共產黨的中國與國民黨的中國,姚嘉文認為這也是另類的方式確認台灣的「分立」或「獨立」,且美國提案也是認為國際情勢已經走到不能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拒於聯合國外了。

退出聯合國前夕蔣家定調「國有國格」,錢復嘆「不易有彈性」

當時台北決策高層並不將保衛聯合國席次作為政策目標,而是要捍衛自己是聯合國內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恰好當時有蒙古國申請入會案,蔣介石表明不會動用否決權,換取美國不提兩個中國提案,讓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有驚無險保住位置十年。但也意味著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漸漸生變。

1971年聯合國內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再起,當時國際間大多承認中國北京的中共政權,且在談論代表權同時,甚至有幾個國家與台灣斷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任外交部長錢復在回憶錄中提到,當年8月蔣總統外交使節在陽明山茶會中,蔣宋美齡致詞提到「國有國格,人有人格」時,「我心頭如受鎚擊,日後工作上似乎不易有彈性。」

書中指出,美國等國力推「雙重代表權」,後來蔣介石政權雖然囿於現實局勢,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這項提案,可是,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不願意公開向會員國表達請求支持雙重代表案,美國提案當然失效。此外,蔣政權內部有不同聲音,包括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駐美大使葉公超、外交官楊西崑等支持雙重代表權案,仍敵不過蔣介石與宋美齡「漢賊不兩立」、「國有國格、人有人格」的堅持。

退出聯合國50年,間接推動台灣政治演變

姚嘉文提到,雖然因為2758號決議,讓台灣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派任的代表團被驅逐,因此喪失聯合國席次,姚嘉文認為,聯合國這項決議造成的影響是長遠的,甚至後續台灣政局的演化,都是2758號決議之後造成的連鎖反應。

姚嘉文說,1971年聯合國決議後引發台灣政局的一連串變動,也推動了台灣政治的演變。因為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擁有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被阻擋了,也讓累積已久的演變能量、改革力量往前洩奔,無法抵擋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