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2020年起人口出現負成長,少子化與高齡化加劇,未來勞動動力短缺將是嚴峻的挑戰,《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下稱中高齡就業專法)與其子法受疫情影響,延後自2020年12月4日上路,在即將滿一周年之際,人力銀行調查發現,成效似乎不彰,中高齡勞工也陷入職務遭取代、財務吃緊,與分神照顧家人的3大危機。
上有老下有小,「三明治族」中高齡勞工被迫重返職場
中高齡就業專法旨在保障中高齡者(年滿45歲至65歲)與高齡者(超過65歲)就業權益,改善中高齡與高齡者就業時可能面臨的歧視問題。
中高齡就業專法上路將滿一年,檢視中高齡及高齡各年齡層的勞參率勞參率均有為微幅上升的趨勢,根據yes123求職網最新調查,有66.7%的企業坦言,有因專法「增加聘用熟齡勞工的意願」,不過,在45歲以上的會員裡,仍有63.8%覺得專法無助於改善年齡歧視。
而這群熟齡會員中,有一群曾經退休又重返職場的族群,占比達26.7%,其中高達六成的薪資水準都不如以往。
重返職場的原因包含,「覺得退休金準備不夠」(65.4%)、「想分擔家計、貸款、負債」(58.1%)、「覺得離開職場後生活無趣」(37.5%),以及「仍有子女要扶養」(34%)、「仍有長輩要扶養」(31.1%)、「子女的工作、收入不穩定」(25.8%)。
對此,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原本不少中高齡勞工已退出職場,卻因為身為「三明治族」上有高堂,下有子女,被迫重返職場,畢竟已離開勞動市場一陣子,想找到相同職務、職位,待遇保持原本薪資水準,甚至回到老本行,其實都不太容易。
(看更多新聞:高嘉瑜遭男友家暴》曾跟林秉樞是臉友...精神科醫揭自戀式恐怖情人:不可能改變自己)
老鳥被菜鳥取代,專家:不能只比較員工的「生產力」
台灣企業對於中高齡就業者是否友善?有37.1%的企業坦言,今年確實存在「新人取代老人」的情況,不過,仍有40.1%公司透露,針對已退休的員工,「曾經有」重新回聘過的經驗。但是比起退休前,回任資深人員的平均薪資水準,增加的僅佔15.3%;持平的佔41.5%;減少的佔43.2%。
楊宗斌表示,企業應該把中高齡勞工,視為公司的「無價資產」,還有把他們累計的工作經驗,視為視為「無形資產」,所以對待熟齡勞工族,資方應該打造更為友善的職場環境,兼顧工時與資歷,提供對等合理的薪資報酬,並關注他們的健康、體能狀況,不能僅比較員工的「生產力」高低。
另一方面,他也建議,企業要不不吝於升遷激勵,像是藉由「白領顧問職」、「資深經理人」頭銜,讓中高齡勞工繼續提供經營建言,分享管理經驗,藍領方面則可建立,「資深領班制」,或者採取「師徒制」,讓他們樂於傳承職涯所學。
(看更多新聞:境外+8》出境逾2年戶籍遷出者...指揮中心放寬「健保限制」復保不用等半年)
熟齡勞工退休金缺口達75.9%?中高齡勞工陷3危機
就財務面來看,有36.1%的熟齡勞工坦言是月光族。被問起退休金要準備多少才夠?該調查所得到的數字是2515萬元,但實際上,這群熟齡勞工平均只存到606萬元,也就是說,缺口比例高達了75.9%。
更嚴峻的是,也有58%的人透露,目前仍有長輩同時須分神照顧 ,當中有61.2%都坦言,在工作與照顧長輩有點吃不消。
對尚未退休的熟齡勞工來說,合計高達93.5%的人,自評目前的生活壓力大,其中有40.1%認為無法承受壓力。
楊宗斌認為,中高齡勞工目前陷入三危問題,包括「職務遭取代」危機、「財務吃緊」危機、「分神照顧家人」危機。
整體而言,楊宗斌說,雖然想達到「千萬元以上」的存款難度高,不過假如能從退休前到退休後,持續透過「保守穩健」的理財規劃,加上「複利效果」,慢慢累積儲蓄,一旦完全離開職場,想過著「最基本」衣食無缺的日子,避免「老貧化」,應該不算太困難。
楊宗斌不忘提醒勞工朋友,除了仰賴官方的年金保障,更需要完善的銀髮照護政策,對於老年的人生規劃,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比如運用「長照險」、「失能險」,才有可能確保退休生活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