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前瞻基礎建設」的諍言

前瞻計畫

小英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到底前不前瞻?非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很有意見,甚至連民進黨內也有分配不均的爭議。但摒除藍綠、縣市分配問題,或許我們該認真思考一下,30年後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建設?

從國家治理和國土規劃的角度來看,鑑往知來是基本功,用科學方法推估未來人口結構的需求是務實。以下文章摘自張榮豐臉書,他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言:

(一)紮實的調研

在「前瞻基礎建設」的規劃階段,必須充分瞭解以下台灣各種和公共工程相關的「舊慣」或「陋習」:

1、目前有98%都是採最低標,建築平均成本在2014年時,是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三低,僅高於越南和印度。

2、由於沒有使用年限的規定,台灣橋梁平均壽命只有35.7年,遠低於歐美日本的百年以上。

3、台灣漁港密度高過漁業大國日本,2016年資料顯示,平均每6.9公里的海岸線就有一個漁港;日本是10.38公里才有一個漁港。更誇張的是澎湖沙港村民800多人,擁有3.5個漁港。

4、縣、市公共工程回扣約20%,如在山地原住民區更可高達50%。

5、完工期限延宕與預算追加已成常態,以2001年、2002年公共工程委員會的統計,一億元以上工程分別有49.5%、50.4%工期延宕。例如西濱快速、機場二期航廈、北二高等工期都在原計畫的1-3倍間,其中最有名的如最近通車的機場捷運,從規劃到完工長達20年。追加預算更是常態,例如台北市在柯P上任前,扣除捷運工程,追加預算平均達16%;中央政府負責的工程更高,最高可達總預算的2倍。

(二)「前瞻」來自確實評估未來的政策環境

首先以台灣人口結構的變遷作為基軸(backbone),評估其對「前瞻基礎建設」的意涵,例如2017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超過20%。2028年台灣社會潛在支持比(PSR)將小於3,代表年輕人和老人的比將不到3;這意味如果不引進年輕移民,台灣社會的正常運作將出現問題。

另外台灣老年人平均臥病期間長達7.3年,平均花費350萬台幣。台灣嬰兒潮出現在1946-1964年間,經65年後第一批退休潮是2011年;因70歲是人生健康走下坡的轉捩點,所以2016年開始出現健保費用高耗期。顯然推動「健康老化」的基礎建設,來縮短臥病時間,才是比長照更具前瞻性。

另外也應該從全球化、知識經濟、台灣政治期程、法律、經濟發展預測、社會變遷、技術前瞻等面向編製未來事件(future events)表,並評估這些趨勢對「前瞻基礎建設」的意涵。

(三)依據民眾需求、公共工程「舊慣」、未來的政策環境,發展政策的願景和目標圖像

台灣目前所有公共政策,都沒有發展願景和目標圖像,這就像一艘沒有目的地,沒有導航系統的船,所以才淪為目前這種「口號綁項目」的做法。

(四)從願景圖像逆序回推出「前瞻基礎建設」的全般策略

「前瞻基礎建設」執行期長達8-10年,所以規劃時必須要有以下認識:

1、政府處理問題有其侷限,所以要有分階段執行的邏輯。

2、雖然「前瞻基礎建設」可以分階段執行,但其政策效果必須聯合考慮。

3、除了分階段執行的觀念;更要重視配套。政府各單位基於本位思考,通常會留下後遺症給其他單位或後任政府。因此,行政院應有負責統整相關計畫的專責單位,並訂定每一階段的配套措施。很多公共工程淪為「蚊子工程」,就因規劃時欠缺營運階段的執行細節與預算,所以蓋完後交給地方,地方也沒錢營運,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五)嚴格篩選與監督、獎懲

目前「前瞻基礎建設」分中央各部、會及地方城鄉建設兩部分,由於要趕在立院這個會期通過特別預算,因此如仔細檢視其計畫,可以發現一部分是原本就在執行的項目,換個標簽拿來充數;一部分是地方首長的競選口號,另一部分是總統的競選政見。

這些拼湊的公共建設項目,我的建議是必須從:民眾需求、公共工程「陋習」、未來的政策環境,政策的願景和目標圖像、配套措施…等角度嚴格篩選其計畫。

在工程發包階段,則應改革現在98%用最低標的做法,建議參考日本綜合評鑑制度,計算投標廠商每元預算的技術含量,設計出合理的招標制度。而且評鑑時,也不宜由不必負責任的「學者」、「專家」做決定,必須由公務員負起評鑑和篩選的責任。

最後,必須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規模經濟與技術創新等,作為政策工具,尤其「前瞻基礎建設」的營運階段,更須依賴這些工具,作公平獎懲與淘汰。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