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地方文化的傳承者們 神岡區溪洲社區

地方人文

「社區營造」從來不是件容易事,它必須凝聚社區成員的向心力,達成為改善生活品質而努力的共識。更重要的,推動「社區營造」絕非一朝一夕能見到成效,而需要長期規劃與實踐,才能在組織與居民間建立互信關係。

位於大甲溪沖積扇上的神岡區溪洲社區,近年蓬勃發展,不只在全國卓越社區選拔獲獎,更藉舉辦社區深度文化旅行,結合地方特色農產品包裝,為傳統農村注入發展活力,展現令人驚豔新風貌。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為下一代扎根文化種子

「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將曾在這片土地發生的事記錄下來,並努力保存和推廣它,讓下一代能了解他們成長的所在,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溪洲社區發展協會現任理事長王明洲說道,2010年時,社區開始進行資源基本調查,透過與當地耆老訪談及實地考察,回溯了社區歷經時光淘洗的過程。在有計畫地系統性盤點下,從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中,整理爬梳出溪洲社區的人文特色。

舉例來說,雖然「土地公」是臺灣常見信仰之一,但小小的溪洲社區竟有多達26座的土地公廟,平均每0.1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密度之高冠居全臺。對於過去多從事農業的溪洲人而言,土地公廟除了是信仰中心,也是社會變遷、農村轉型的見證者。社區文化志工隊隊長黃鳳美指出,土地公廟分布在社區內的田頭、庄頭,多為石棚式構造。其中,又以面寬僅約55公分的「廖善堂土地公廟」最為迷你。

溪洲土地公廟不只數量多,還流傳著各自的故事。社區發展協會與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合作,彙整相關資料出版《眾神眷顧的社區—溪洲土地公之美》一書,讓民眾可按圖索驥感受在地信仰魅力。2020年,他們更將「包生男土地公廟」故事以創意劇場呈現,拿下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防暴創意競賽團體組第一名。

稻草編織重現長毛象風采

過去,溪洲社區以農業活動為主。隨著豐洲工業區一、二期陸續開發,過往農村樣貌逐漸消逝。2016年,為了重溫農村舊時光風情,社區發展協會向文化局申請「溪洲地景藝術稻香情」計畫。社區成員們融合傳統農業社會中常見的編織、竹墊等技藝,製作了高3米、寬2米、長5米的長毛象母子,以及其他稻草、竹子編織創作。

社區總幹事楊一新表示:「之所以用長毛象作為稻草編織主題,是因本社區一位熱愛化石採集的居民王鎮炎,他曾在因九二一地震而地殼抬升、岩盤裸露的大甲溪河床上,先後發現各種遠古時代哺乳類的化石。當中,包括了劍齒象、長毛象和臺灣首見的乳齒象臼齒。」

關於溪洲社區的精采,不只栩栩如生的稻草長毛象。2020年,發展協會實地編採在地達人故事,並聘請社區水彩畫家陳榮章指導,以繪本形式保存地方文化職人事蹟。同時,與圳堵、豐洲國小展開合作,通過繪本展示與故事講述,引導學童對家鄉人事物進一步了解,達到文化傳承扎根目的。

把宋厝土地公廟包圍的倒栽榕樹,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社區在2021年,經由文化局媒合3位青年暑期實習生,透過田野調查,實習生與社區長輩討論後,以土地公文化為主題策劃「土地公溪遊記」特展,並結合數位科技,開發LINE@遊戲,將溪洲社區土地公信仰這項「活的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認識,社區與青年學子的交流互動,更將成為彼此的養分,開創社造的更多可能性。

崎腳土地公廟不只有特別的兩尊土地公,後方還有樹中有樹的奇特景象。

和生活融為一體的班隊

溪洲社區另一項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多元且活躍的各個班隊。目前,發展協會共有21個班隊在運作,各有各的特色。像是文化志工隊除了負責社區圖書館日常管理,規劃1年4個檔期藝文展,並協助社區各項活動推動與經營。其他,像是石頭雕刻班成員的巧手匠心,讓大甲溪的鵝卵石經雕鑿刻磨後成為細膩傳神的藝術品;多年來,書法研習班在春節時現場揮毫、致贈春聯,甚至吸引鄰近社區前來索取,已成當地年度盛事。

談及如何推動「社區營造」,理事長王明洲表示,可用六個字總結「包容、溝通、持續」,擔任理事長或幹部者不能有私心,堅持用心付出,時間會證明一切。發展協會長年的努力得到居民肯定,包括:社區據點活動中心、小型巴士皆由地方熱心人士所捐贈。

溪洲社區仍保有石棚式土地公廟,最小的廖善堂土地公廟面寬僅約55公分。

溪洲社區很早就意識到,「社區營造」這條路若想走得長遠,不能只靠公部門補助扶持。近幾年,他們積極發展社區產業,像是規劃農村文化體驗之旅、DIY手作課程、社區大富翁桌遊、編織技藝結合文創、農產伴手禮研發等,讓社區發展更加健全多元。快安排一趟溪洲深度之旅吧!踏上暗崎步道循著前人步履,感受歷史足跡;來一口新鮮火龍果或芋頭,品嘗這片土地豐饒。溪洲的故事,值得您用五感細細閱讀!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