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吸引了眾多關注,「台中人口大增居然是因雙北爆移民潮」。
就業機會多寡、房價高低及地方社會福利好壞都是造成人口遷徙的原因,過去台灣重北輕南的產業發展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北移,城鄉差距不斷的擴大,使得鄉鎮人口老化、區域資源失衡等問題。
聯合國指出全球「都市人口比率」與「人均國民生產毛額」的相關係數為0.81,而台灣近20年的平均達0.93,顯示台灣都市化程度極高,都市就業機會驅使人口持續往都市集中,這也是資本社會下都市化過程的演進;因此,能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給年輕人,讓他們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免於擔心過高的物價、房價,他們才肯願意留在所居地發展。
高雄的活力去哪裡?
8年前高雄市人口相較於台中還多了約14萬,近3年來台中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萬人,預估至明年將有望超越高雄人口。高雄市的年輕人外流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PTT上「高雄只是繁華感雲林」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大多數人皆認為高雄沒有了活力,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高雄市的年輕人口外流嚴重,許多高雄在地年輕人覺得留在家鄉工作機會選擇少,職缺大多為鋼鐵石化產業,雖然物價沒有北部高,但薪水卻也比北部低的多,於是大多高雄年輕人選擇了去中北部工作定居。
我想點出的是,年輕人口外流問題絕不會只有高雄才發生,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雲林縣和臺東縣是我國人口外流最嚴重的五個縣市。城市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勢必蔓延全國,未來(其實已經開始發生)將會有台灣年輕人口外流到其他國家的問題,當台灣的年輕人都離開家鄉到異國工作,那台灣的未來將岌岌可危。
青年返鄉的策略
吸引青年返鄉的最大優勢之一,是改善過去青年外移導致的平均人口年齡偏高問題,過去這也導致城鄉缺乏變革的活力,年輕人對於資訊的獲取、勇於嘗試新方法與創新精神,伴隨這些特質所帶來的新衝擊,得以轉變社會結構的組成,鼓勵青年返鄉並不是要造成逆都市化的發展。
而政府的職責就在於提供年輕人看到希望的契機,進而推動「青年返鄉創業」、「青年返鄉務農」等政策;政府如何提供一個多元工作的環境,讓所有不同喜好的年輕人可以有自己偏愛的選擇,年輕人才會開心地「安居」。
譬如說,新加坡金沙酒店提供了當地近1萬個就業機會,並成為新加坡指標性建築,吸引全球上千萬觀光客帶來觀光收益,新加坡當地員工也以服務全球旅客作為成就滿足。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可參考此種作法,打造「關鍵型基礎建設」並配合「新南向政策」,使關鍵型基礎建設成為台灣及地方的國際識別印象,吸引全球觀光及商務客,除可促進地方區域性經濟發展,開啟台灣國際能見度,亦能提供充足就業機會給當地年輕人,同時滿足工作上的成就感。
家鄉是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這是一個與我們休戚與共最直接的地方,但唯有這地方還能賦予我們未來的希望,我們才不會離開。
「樂業」的城市才能滿足最基本生活需求,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的開端。台灣的年輕人絕不是不努力的魯蛇,然而創造一個有努力就有收穫的體系,並提供一個能讓年輕人發揮才能、自由選擇工作機會的環境,絕對是政府的責任;把年輕人拉回家鄉,用他們的活力及創意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城市才能持續進步,國家才能永續發展,年輕人並不想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工作,只是家鄉的希望之光,政府為他們點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