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疫情什麼時候會結束?疫情會不會結束不是人類決定的,是病毒決定的。」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接受《信傳媒》專訪時直言。
詹長權指出,人類在過去2年歷經從原始的武漢株病毒,不斷有新變異株在世界各地產生,「從這次經驗知道,過去個案比較少的亞洲地區,從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都是這次Omicron的重災區。其實在歐美也一樣,這波疫情造成的個案跟死亡總數,都比之前Delta來得多,從這個角度看,疫情還在持續當中,還是要非常小心,特別是如果Omicron擴散到目前死亡數較少的非洲時,風險還是很大的。」
詹長權認為,疫情還在發展當中,且從一開始一些數值、模式指出,疫情至少會到2024年,還有2年的時間要因應。從香港Omicron疫情大爆發,到近日國內疫情捲土重來,歷經第3年的新冠肺炎,還有哪些是政府或民間可以做的?防疫和經濟生活該如何平衡,以做好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和平共處的準備?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2》彰化事件兩年後...詹長權:這是防疫必要手段 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做「萬人血清調查」 )
新冠病毒已經流感化?
談到邊境檢疫天數下修,是否會影響到社區?防疫和經濟生活的天秤兩端該如何平衡?
詹長權表示,儘管疫情還在持續擴大,但現在對這個病毒的了解、適應高於2年前,「防疫方式當然要隨著我們的理解、科學知識來改變。」他指出,2020年底人類開始有了對抗病毒的疫苗,2021年中後疫苗數量較多、施打率也提高,「現在大家在爭論的邊境管制、檢疫隔離天數、戴口罩、社交距離,都必須根據這些來做修正,要達到同樣的防疫效果,不需要用過去2年的防疫手段。」
他認為,任何防疫手段引發的部分感染或社區傳播,目前也都有方法可以因應。「不可能沒有風險,但有方法可以讓風險變低,現在檢疫天數沒有改變的國家已經很少了,大概只剩中國跟台灣。」
詹長權也提到,當很多人打過疫苗、或是有很多感染過的人群,就很可能讓一個全球大流行變成地方化的流行,「國家或社會在某些階段一定有很多因素引進個案,或是社區裡面過去沒有清零的個案,傳染再流行所爆發的社區感染,這些就是流行病地方流行化的趨勢,也是病毒跟人類互動必走的路。」
可以說新冠病毒已經流感化了嗎?
詹長權認為還沒辦法這樣說,「很多人誤解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了,我們只是嘗試用流感化準備如何去控制,但新冠肺炎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而且從病毒的演化沒人敢肯定一定會走向流感化。」他解釋,「所謂流感化是指感染力持續滿高的,但感染後的嚴重性會變輕,下一個變種又不知道了,因為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是感染性繼續加強、嚴重性也變強。」
兒童、青少年疫苗施打年齡應再下修
關於近期兒童青少年疫苗施打年齡下修,目前指揮中心規定第1、2劑接種年齡下修至12足歲以上,第3劑仍維持滿18足歲並建議第1、2劑間隔12週。對此詹長權認為,整體施打年齡仍應下修。
「疫苗的覆蓋率要越高越好,現在12歲以下還沒打,75歲以上施打率有4-5成還沒打,這就是台灣能否大步邊境解封和檢疫政策改變很大的2個隱憂,因為這些族群沒有什麼免疫力。」
詹長權指出,目前疫苗覆蓋率還要再提升才能因應Omicron、BA.2或是下一個變異株。要打多高?「我分析世界各國這次的情形,從1月中旬到3月,幾個被Omicron所傳播造成很大疫情的國家,在該國開始爆發Omicron大流行時,大概3劑疫苗注射的人群覆蓋率,加上那時人群裡已感染過過去病毒株的總數(核酸檢測的感染數),大概都在5成左右。也就是5成左右的人群有曾經感染過,或是已經打完3劑,是沒辦法防治Omicron的。」
詹長權表示,若「疫苗人群覆蓋率」和「核酸檢測的感染數」這2個數字加起來達8成,也就是感染過跟打完3劑的,才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保護。「還有沒疫苗可打的12歲以下到5歲兒童,要趕快做疫苗緊急授權施打。」
台灣目前篩檢量仍太低,未建立社區篩檢機制
詹長權也提到除了疫苗,擴大且高頻率的篩檢,才是這波疫情的精準防疫。
他指出,台灣從去年5月開始,大家採取「彰化模式」做法,就是對於一個確診者的接觸者,以及接觸者的接觸者做2圈的匡列,「匡列後請他們到居家隔離、做檢測,比較快把病毒圈在一定的範圍內,事後證明這樣的精準防疫方式,能夠讓台灣在一個危險的過程控制到一個程度。」
不過詹長權也坦言,對Omicron來說這樣的方式恐怕仍有難度。「因為Omicron的傳播率很大,過去我們比較容易發現一個個案後,知道它的傳染源跟走向,現在Omicron一旦發生,大概有一半以上很難了解傳染源來自哪、散佈到哪,所以接觸者的接觸者方式雖好,但恐怕還不夠。」
不夠的話該怎麼辦?「看這一波世界各國對Omicron的因應就是擴大篩檢,現在只有讓社區、全民建立一個有規律的篩檢,不管是核酸篩檢或是抗原快篩,如果可以持續去做,就比較能夠掌握。」
詹長權指出,目前台灣只有就醫才會採檢,篩檢量仍太低,沒有建立社區篩檢機制,所以這波個案散佈到全國,「因為大部分民眾都要到很嚴重、有症狀,自己覺得不舒服才去篩。中南部、雲林、台南過去幾乎都沒有案例,從這次就已經顯示Omicron還是要非常小心,跟前一波Delta疫情大不相同。」
口罩國家隊、媽祖繞境延後...2020年6月就給建議
談到總統蔡英文任期還有2年,過去時常受邀在各大論壇發表建言的詹長權,還有哪些建議要給政府?
詹長權翻開2020年外交部「遠景基金會」6月號刊物,針對新冠肺炎給政府的策略建言書指出,「我那時候說小英的任期都會跟疫情有關,因為哈佛的研究就說這個疫情會到2024年。」他也認為台灣的成功模式其實就是人民,「全世界沒有人會為了7個口罩願意排隊,歷史上的大流行跟政治都是手牽手,台灣會那麼團結一致是因為香港之後,我們的投票證明我們是團結的。」
他也提到,這次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大疫情,大部分都沒有經驗,「一開始我的學生陳其邁當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都會諮詢我。詹長權表示,包括疫情一開始邊境管制、口罩、防護衣等物資、媽祖繞境延後、組成口罩國家隊等,很多大事件都是他提供的建議。
「口罩一開始他們說夠,我說不夠,陳其邁說6千萬,我說在疫情期間基本單位是億,沒有億個都不夠。2020年5月還沒有疫苗,很多國家都看這個台灣模式,後來大概都一一應驗,那時候就是要廣篩,所以發生彰化事件之前其實都講過了,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結果變成這樣。」詹長權也直言,「台灣的智庫有碰到一個瓶頸,就是沒辦法去談屬於韌性的、永續的重要議題,政府部門更是沒有一個中長期的規劃,這是台灣一定要趕快改的地方,不然面對下一個挑戰準備會不夠。」
不過詹長權也強調,有時候要制度化地去諮詢、執行並改善,速度都比不上民間,「這不只在台灣,歐美的民間或私人公司也都比政府冗長的程序來得快,疫苗就是私人公司很快在10個月裡就產生,沒有一支疫苗是靠政府做出來的,民間跟官方常成立一些倡議的組織,這些都不夠,政府如何讓民間有較友善的空間去貢獻,是很重要的。」
關於疫苗的研發製造,詹長權認為今年台灣的目標不再是買到疫苗,而是能夠製造疫苗,「我們的大方向是有沒有生產mRNA疫苗的能力,要鼓勵民間,因為台灣很多製造業都是民間自己做的,不同進程要有不同思惟,但我們現在大部分還是在講有沒有買夠疫苗。」
受俄烏戰爭波及...「台灣年底也會面臨糧食疫情雙危機」
從公共衛生、工業汙染、空氣環境汙染,到這次新冠疫情,詹長權提到近期俄烏戰爭也促使他思考,全球經過這麼大的災難後,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案來讓地球更有韌性。
「人類這2、3年是很大的挑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又是一個新的非常大、撼動世界的事件,會讓疫情控制跟之後的重建更加困難。我們怎麼樣去看待這一個多月來,在歐洲大陸上的這件事,跟原來就在影響我們的疫情,雙重之下影響非常大。」
詹長權提到最大的衝擊就是糧食,「2個國家加起來都是世界小麥的重要輸出國,烏克蘭是葵花油的重要輸出國,而且用他們糧食的較多都是較缺乏糧食的中東、非洲國家,這個戰爭再下去會造成很多地方飢荒,窮人本來糧食就不夠會更不夠,會惡化許多國家、貧富差距拉大、健康不平等,這些都是馬上會浮現的。」
他也提到,台灣年底就會面臨到葵花子油、小麥、大麥、黃豆、玉米,這幾個重要物資所引發的糧食、物價問題,必須好好去正視。「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暖化、疫情跟戰爭的三重危機,就會凸顯怎麼樣重建社會、經濟跟政治體系來因應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就是韌性的重要性,但現在看不到我們有任何想像在討論這些事。」
詹長權認為疫情本來就像是世界大戰,戰後很多國際秩序都在重組,但也是透過這個機會,可以參與更多國家跨國討論,「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的第17個目標就是公私夥伴關係,要善用私部門的力量,如果政府願意聽取一些建議,有平台我們都願意講,民間若有很大的力量也可以站出來。」
「這個疫情不會離去,所以國家有要問的時候,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我們還是願意給建議。」詹長權期盼,透過自己過去的經驗、研究、跨國合作,在防疫、空汙議題上都能貢獻一己之力,當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仍會仗義直言、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