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賺錢就跟著投資大師這樣做

書摘

五年內,個人投資資產增加數十倍,還成功克服各種金融挑戰,為什麼能做到?日本股市達人小泉秀希在本書開頭告訴讀者:「想在股市成功,需要的不是聰明的頭腦,而是合理的思考」。他的原則在於,決定股市投資的成敗,不在於背負多少風險,而在於花多少功夫調查。

撰文=小泉秀希

特權優勢雖說基本上是從定性面(「質」的面向)判斷,但其實透過財務數字的定量面判斷也很重要。

巴菲特舉出下列幾個財務上的特徵,作為挑選具備特權優勢企業的參考:

「特權優勢」在財務上的特徵

• 過去十年呈現穩定成長,且這段期間的利益增加到兩倍左右

•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15%以上

• 營業利益率10%以上

• 計息債務可靠著五年分的淨利償還營業利益在10年內成長到2倍,代表年成長率7%左右。觀察巴菲特投資時點的公司狀態,多半能夠描繪出這樣的成長軌跡。

不過,即使在10年內只成長1.5倍或1.3倍,只要成長速度穩定,就很有可能是適合當成長期投資對象的優質個股。換句話說,重點在於是否能夠長期且穩定地成長。

ROE的計算方式是「淨利÷自有資本」,透過這個數字可以看出資本效率,也就是自有資本能夠產生多少淨利。這個數字越高,表示保留在公司內部,沒有分配給投資者的資金運用效率越好,更容易提昇企業價值。這是長期投資時的重要指標。巴菲特投資的企業,ROE幾乎都在15%以上,因此我認為這個水準是一個參考基準。

營業利益率的計算方式是「營業利益÷營收」,是一個能夠看出營業利益在營收中所占比重的指標。這個指標越高,就代表事業越賺錢。

一般來說,營業利益率達到10%左右就算表現良好,巴菲特挑選的企業也幾乎達到這個水準。不過,像超市或折扣商店等,採取的多半是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這樣的公司營業利益如果達到五%,應該就算表現優異了。

此外,巴菲特討厭有太多貸款或公司債等計息債務的公司。因為債務過多,在景氣惡化時就有可能因資金調度不良,驟然陷入經營危機。

所謂的貸款,就是擴張事業時使用的資金高於自有資金。用開車來比喻就像是飆車,如果速度太快,有突發狀況時就難以控制。

具體來說,巴菲特認為,判斷的標準是計息債務是否控制在能以五年分淨利償還的範圍。

即使經營者無能也沒有問題的企業

極端來說,巴菲特偏好的企業特質是:

• 不太需要研發費用與設備投資費用

• 即使經營者無能,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高獲利水準

「優秀的經營者」與「研究開發」是費雪流選股法的必看項目。不用說,若一家企業的經營者很優秀,又能努力不懈地提升研究開發等優勢,其成長的潛力自然不容置疑;而實際上,巴菲特也投資了不少屬於這種類型的公司。前面做為例子的企業,也幾乎都是受惠於優秀的經營者,並都能積極透過研究開發改善品質、開發新商品。

但這些企業就某方面來說,即使經營者出現些微失誤,或研究開發的成果不如預期,也都極有可能透過目前的主力商品維持穩定的收益,持續達成穩定的成長。

如果研發順利,則可以想成是除了目前的績效外,又另外加上了紅利。

企業的價值=經營資源×經營者

企業的價值,取決於經營資源與經營者的相乘效果。

所謂的資源指的是能夠成為經營戰力的資源,包括資產、技術、方法、品牌力、人才等,也就是這家企業擁有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

而擬定方針、領導公司的經營者,能決定資產的運用方式。如果經營者能善用這些資產,就能產生龐大的利益,讓經營資源變得更充實,並能聚集、培養優秀人才,讓企業更為壯大。

所以當「優質的經營資源」與「出色的經營者」結合在一起時,便能讓企業發揮最大的價值,巴菲特鎖定的,也多半是這樣的公司。

而兩者之中,巴菲特更重視經營資源。他最喜歡的投資的對象,正是經營資源超乎水準的公司,先前舉出的例子都是這種典型。

巴菲特曾表示:「極端的說法,就是笨蛋也能順利經營的公司最好。」而另一方面他也說:「如果經營資源匱乏,再優秀的經營者也無能為力。」

巴菲特所謂的經營資源匱乏,與其說是財務內容,不如說是事業本體。當一家公司的事業本體開始衰敗,逐漸失去優勢,無論擁有多少財產、由多優秀的經營者經營,也幾乎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若事業無法東山再起,只會不斷虧損,即便停業,還是需要莫大的資金整理設備與人員……。

無論多便宜,都不要買看不見未來的公司

事實上,巴菲特自己也曾經栽在這一點。

這件事發生在1965年,他為了取得「波克夏.哈薩威紡織公司」的經營權,大量買進該公司的股票。當時美國的紡織業界,因為不敵新興國家企業的低價攻勢,已成了夕陽產業,巴菲特自己也說:「我當時就知道這個事業很難有什麼發展。」

但他當時也認為即使沒有未來展望,還是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利益吧!更重要的是,與資產相比,其股價已經來到極端低價的水準,所以他還是買下股權。接著不僅找來非常優秀的經營人員,自己也成為經營者,努力讓波克夏公司順利運作。

但即便是由最聰明的頭腦盡最大的努力,也抵擋不住紡織業界的衰退趨勢,波克夏紡織虧損連連,使得巴菲特不得不在1985年完全放棄。之後波克夏雖由紡織廠轉型成為巴菲特投資活動的據點,而揚名全世界。然而這次的投資,依然使他嘗到很大的苦果。

巴菲特其他的失敗經驗,也多半是「因為價格太低而衝動買進股票」,他自嘲這樣的行為就像是「購買特價品的愚行」。

具體來說,他曾投資以下這兩間公司而以失敗收場:

• 技術力低,因低價競爭而煩惱的農機具製造商

• 地點不佳、沒有任何特徵的二流百貨公司

不管股價多麼便宜,都不應該買進經營資源匱乏,尤其在事業方面沒有任何優勢與魅力的公司。這樣的公司無論由多麼優秀的經營者嘗試改造,復活的可能性都很低,因此也不應該期待它會東山再起。巴菲特坦承:這是自己吃了不少虧,才終於學會的教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