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是否能取代診斷書理賠歷經爭議多日,壽險公會已同意數位健康證明可替代診斷書,而產險公會則決議交由各公司自行決定。作為保險業的監理機關、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0日更親上視訊記者會向產險業者喊話,強調「財務赤字可以改善,但信任赤字卻難以彌補」、「必須以誠信去面對保戶」。
黃天牧喊話:財務赤字可改善,信任赤字卻難以彌補
黃天牧在談話中提到,疫情變化確實對部分保險業帶來財務上壓力,金管會也相當重視保險業財務健全與營運穩定,但不可諱言,在醫療資源妥適運用、保戶權益維護、保險業損失控制等不同面向,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金管會已與衛福部加強協調,儘量協助取得兼顧各方需求的理賠證明文件,例如數位健康證明就是一項可行的方案。
黃天牧坦言,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難免基於各自立場而有不同主張,不過他也提醒保險業誠信的重要性。他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部分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及社會動盪,而負責人卻領取高額酬勞或全身而退,使民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降至谷底,甚至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即使金融機構獲利好轉,但民眾對金融業的信任度卻長達10年持續低迷。
黃天牧提醒保險業者,財務赤字可以改善,但信任赤字卻是難以彌補,尤其對金融業而言,社會大眾的信任是永續經營發展的基礎。因此他也呼籲,請保險業以建立長期信賴關係為出發點,在採用數位健康證明等兼顧各方需求的方式下,協助保戶處理理賠申請,維護產業形象與信譽。
(更多新聞/防疫保單之亂》產險業史上最混亂理賠潮 新冠法定傳染病類別若降級 將影響保戶理賠金額)
壽險公會當乖乖牌,產險公會則交由各家業者自行決定
黃天牧近日多次針對防疫保單出面喊話,主要原因是,台灣疫情大爆發,醫療量能吃緊,但有不少確診民眾紛紛湧向醫院申請醫生診斷證明,加重醫護人員負擔,為了減輕醫療院所行政作業負擔,金管會日前提出以「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取代醫院診斷證明書,起初引起業界大反彈,而經過產、壽險業者商議多日,10日已有初步的決策。
由於現行有效包含提供隔離或確診定額補償的防疫保單,絕大多數是由產險公司所開發;僅少數壽險公司推出的健康險,也針對法定傳染病提供住院日額或確診定額補償。
觀察壽險、產險兩大公會最新的決策指引,壽險公會在10日中午率先表態,經協調各會員公司後,同意民眾可以衛福部疾管署製發的「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作為COVID-19診斷證明書的替代文件。不過,保險公司仍得保留事後查核權利。
為何壽險吃下來,產業不行?壽險業承保5萬件,產險業承保數百萬件
但產險公會可沒有這麼「乖乖牌」,10日下午召開臨時理事會,最後拍板,僅建議業者在受理理賠申請時應不限於書面診斷證明,可考量是否受理數位證明文件,不過最終仍交由各家產險公司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數位證明。
一名業者認為,承保防疫保單最大宗是在產險業而非壽險業,壽險業承保不到5萬件,整體理賠金額不到1千萬元,對於壽險業來說,根本沒差,自然也不需要和主管機關對著幹;但產險業大不相同,產險公司背負的理賠壓力已經到了生死存亡。
(更多新聞/金管會沒跟上陳時中的腳步:超過6百萬張防疫保單、4百億理賠金恐壓垮產險業)
保險局:數位證明文件大致與醫師診斷證明一致
金管會保險局施瓊華表示,目前產險公司共有12家有銷售防疫保單,其中銷售100萬張以上有2家、50~100萬張有3家、30~50萬件有2家,其餘5家則是銷售30萬件以下,由於每一家銷售狀況不太一樣,當然有效件數也不盡相同。
施瓊華指出,剛開始在討論數位健康證明是否代替診斷書理賠時,業者確實有一些疑慮,像是數位健康證明上沒有身分證字號,但經過金管會跟衛福部溝通之後,目前已新增身分證字號欄位,該文件內容已大致與醫師診斷證明內容一致,另外還有業者反映,該文件並沒有顯示用藥紀錄,金管會則是建議,先將數位證明作為確診證明與醫師診斷內容依據受理,之後再以保戶授權,授權保險公司進行查證病歷資料,以完成相關審理文件。
另外,今年4月中旬金管會保險局已放寬居家照護可比照住院理賠住院日額,也同樣引發業界不滿。對此,保險局強調,輕症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本身必須要有醫療行為過程或有用藥情形才會理賠,本身就是依照此原則來處理。
至於針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等3類對象從5月12日起,若快篩陽性,經遠距或視訊診療醫師確認後即為確診,民眾不必再外出做PCR檢測。施瓊華則表示,目前指揮中心還未公布細節流程,原則上各保險公司要依照契約規定辦理,將待指揮中心公布細節後,由公會來評估相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