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因為轉投資美國核電事業隱匿鉅額虧損,導致幾乎要敗光家產的事件尚未告一段落,如今另一家知名的相機與事務機器製造商富士軟片又再度爆出假帳醜聞,原本外界以為個性向來謹慎保守的日本人應該十分重視商譽的維護,但在經過這一連串事件之後,日本企業在國際社會之間的形象恐怕將難逃被大打折扣的命運。
根據路透社(Reuters)的報導,富士軟片原定將在4月27日發表截至今年3月份為止的年度財報,但卻在周四(4月20日)緊急宣布由於財報編制工作已無法在期限內完成,因此必須將財報公布日期予以延後,至於財報數字無法確認的原因,就是因為該公司發現旗下的富士全錄紐西蘭分公司可能長期造假營收數字,初步評估累計下來可能影響220億日圓左右(約2億美元)的淨利。
市值蒸發6.5億美元
儘管相較於富士軟片在前一個年度高達1,230億日圓的淨利來說,220億日圓的減計似乎並不算是太過嚴重的事情,但受到該項利空的衝擊,富士軟片的股價仍在周五出現4%左右的跌幅,導致該公司的市值在一夕之間便蒸發了大約6.5億美元,遠超過上述就現階段來看可能影響的淨利數字。
其實投資人會做出這樣的激烈反應並不是太過意外,畢竟富士軟片已表示將會聘請外部稽核人員進行全面查核,以便確認除了紐西蘭的分公司以外,集團內部是否有其他部門也有著同樣的問題,然而如果就連設在紐西蘭這個世界上公認最廉潔國家的分公司都會出現造假,投資人實在很難不擔心後面還會有更多未爆彈等著被引爆。
冰山的一角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對於如今眾多日本企業的股東來說已經不是太過陌生,東芝在兩年前就曾經傳出過會計造假的醜聞,結果如今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事件顯然僅僅只有暴露出冰山的一角,後面代表的是整個企業文化已經被過度追求績效的思考模式扭曲,在此種環境下,造假現象通常不太可能只會局限在集團內部的一個角落,而富士軟片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例子。
Jefferies證券公司的策略分析師Zuhair Khan曾在去年12月針對東證500指數成分股做過一項排名,評分指標包括董事會成員的經營能力與多元化程度,以及是否重視股東意見等等,結果在這500家公司當中,富士軟片毫無意外地被列入公司治理最差的30家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