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後出血千萬別大意!婦科醫:「8症狀」恐是子宮內膜癌前兆

醫療保健

年近6旬的黃女士已停經3年多,但3個月前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因身體沒有不適,讓她誤以為月經又來了,也不以為意。

直到最近這一個月出血情形越來越嚴重,前往醫院就診,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黃女士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2公分,之後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驗結果為子宮內膜癌......   

台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指出,黃女士進一步接受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醫師建議下,黃女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1期子宮內膜癌。

「婦女停經後出血千萬別大意!」鄭文芳強調。依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24名,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年齡中位數56歲,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5位;110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

台灣婦癌醫學會資料也指出,「90%以上患者會有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另外伴隨骨盆腔及背部疼痛,較晚期則會有膀胱及腸道的症狀出現。」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體的內膜所產生出來的癌症,究竟子宮內膜癌有哪些事是民眾容易忽略、要特別注意的?又該如何預防?

「肥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主因,好發於50-70歲女性

鄭文芳指出,子宮內膜癌的種類分為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佔最多數,以及子宮內膜腺體上皮癌、子宮肉瘤。「子宮內膜癌與遺傳和體質有關聯,其中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主因,好發於50-70歲女性,且多數為停經後婦女。」

至於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則包括:

1.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

2.初經較早者、停經較晚者

3.不孕症患者

4.卵巢多囊性囊腫、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

5.使用乳癌抗荷爾蒙藥

「8症狀」恐是子宮內膜癌前兆

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還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

鄭文芳強調,婦女停經後若異常出血應及早就醫,「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除了與服用含賀爾蒙成分藥品或保健品有關之外,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鄭文芳表示。

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圖片來源/台灣婦癌醫學會)

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

要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至於檢查子宮內膜癌的方式,台灣婦癌醫學會整理包括:

1.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

2.陰道超音波檢查:若有異常子宮出血情況,可先做陰道超音波檢測,檢查內膜增厚程度。

3.子宮內膜搔刮術:為目前正確診斷率最高的檢查方式。

4.子宮鏡檢查:子宮鏡檢查除能確定病變位置和範圍外,還能對可疑病灶切片,提高診斷率。

治療方式的部分,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無法施行手術者,則採放射治療方式。晚期子宮內膜癌則需施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如有局部復發情形可採放射治療,對於擴散型復發則需化學或荷爾蒙治療。

鄭文芳也提醒婦女,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就有機會阻斷疾病進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