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其中一個星期六為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今年定於3月30日。「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育齡女性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每10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且研究顯示,不孕症女性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甚至佔了25%,顯見其對婦女健康的威脅性。
然而,多數女性易忽略症狀帶來的警訊,例如:經痛、性交痛、腹瀉及不孕等症狀,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症之苦卻不自知。到底該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又該如何預防呢?
子宮內膜異位協會秘書長、長庚醫院台北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明揚,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即是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造成異位生長的疾病,「若是長在卵巢,俗稱巧克力囊腫(Chocolate cyst);若長在子宮肌層則稱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及併發症,包括經痛、月經來前點狀出血或經血過多、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到5成的比例會不孕),以及侵犯腸道引起腸沾粘、脹氣、排便不順、腹痛等症狀。
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的4大原因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張明揚指出,成因包括:
(1)月經逆流
月經來時子宮收縮,除了把剝落的子宮內膜由子宮頸排出體外,一方面也把子宮內膜經由輸卵管逆行推入腹腔。
(2)血液淋巴系統運輸
不少子宮內膜組織也經由血管和淋巴管在子宮內的開口,運送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肺部、腹部、膀胱、直腸、淋巴結等。
(3)免疫缺陷
子宮內膜在行經期,到處亂跑的情形非常普遍,只是這些組織碎片很快就會被身體的白血球與淋巴球吞噬掉;少數女性身體無法將過多的內膜組織清除,於是這些內膜組織就在人體的其他部位生長。
(4)雌激素及月經的影響
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只發生在有月經的婦女,尤其是有較長時間行經者,若經血不能暢順行,如子宮頸、陰道先天性阻塞,經血逆流的情況會更嚴重,故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機會較高;懷孕或長時期服食避孕丸者罹患此病機會較低。
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只能靠開刀?
那麼,子宮內膜異位症該如何治療呢?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主任童寶玲指出,除了透過腹腔鏡手術,使用電燒或鐳射去除散佈的異位組織、沾黏、異位瘤 ,或切除手術,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以緩解疼痛與不孕治療為準,「原則上先以藥物治療,達到不需手術或延後手術的目標,即便接受手術,術後也應搭配長期藥物治療避免復發。」
她曾收治一名25歲女性患者,長期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後來兩邊卵巢都長出6公分以上的巧克力囊腫,且囊腫過大沾黏成一大塊,導致嚴重經痛而求診。之後雖藉手術清除病灶,但當時僅搭配術後半年的停經針劑藥物,結果半年後再度復發。因考量患者未來有生育需求,便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經痛明顯緩解,患者仍持續服用中,生活品質大獲改善。
張明揚也補充,應該要看腫瘤長的位置,以及女性的年齡、是否計畫生育來判斷,他表示,雖然目前手術還是最完整且復發機率低的方式,不過也要再看患者的卵巢質量「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評估,「一般症常數值為2.0,若小於2.0就要小心、可能就不太適合手術。」
如何判別是一般經痛,還是可能患「子宮內膜異位症」?
至於要如何判別是一般經痛,還是可能已經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張明揚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體型偏瘦弱的女性,「以及從開始有月經到大學,經痛都沒有改善的女性,都要注意。」他指出,若女性在20歲以後才開始有經痛或原有的經痛越來越厲害、每次經痛的時間更長都沒改善,此時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起的,最好能請經驗豐富的婦產科專科醫師進行會診。
張明揚也提醒民眾,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最主要還是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好發在25歲,建議20歲女性都可以去照一下腹部超音波,「因為也遇過有患者完全沒有經痛,但後來發現囊腫很大。若是一般正常女性,也建議平常少食用含雌激素的食物,像是雞皮、豆漿類食物不要吃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