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緩緩駛進台北港,映入眼簾的除了海天一色,就是世紀集團旗下世紀風電的壯觀廠房;至於最吸睛的,當然就是兩座亞洲最大、本土生產的9.5MW水下基礎,高達70公尺、單座用鋼量2500噸鋼材,見證了台灣在離岸風電發展的實力。
選擇台北港打造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製造園區,世紀鋼策略長林明弘表示,主要因為水深夠、地方大。2015、2016年世紀鋼去歐洲參訪時,認為離岸風電早晚會起來,有碼頭有廠最重要。
離岸風電需求很大,勢不可擋
他回憶2017年來台北港要租土地時,當時根本還看不到土地,等到退潮時才看到草冒出來;土地都還沒填好就已經租了。「因為台中與高雄都是老的貨運碼頭、已經飽和,很難找到這麼大的地方,又不會影響到船的進出。」
「離岸風電需求很大,勢不可擋。」林明弘說,當初向港務公司承租50公頃,投資金額約達86億元,後面還要建5期、6期,約會再投資近30億元,而在廠區的另一邊,還要填海300公頃,目前正在環評階段,屆時會再取得100公頃土地。而世紀風電目前在港區員工已近900位,到年底會達1000名員工。
水下基礎可說是離岸風機豎立在海上25年屹立不搖的關鍵,林明弘表示,世紀風電廠房內部正在打造的水下基礎,是先從觀音廠、雲林廠的管件,一根一根由2D組裝成3D,最後成為完整的套管式水下基礎(Jacket)。
水下基礎是離岸風機豎立在海上25年屹立不搖的關鍵
而目前亞洲最大的水下基礎塗裝廠就在世紀鋼,耗費10億元,廠內必須恆溫控溼,最大的挑戰是製作40公尺寬、40公尺高的軟性門,一片大概要價3000萬元。
不要小看廠內忙碌的焊工,風電這個行業,現場需要高階技術、專業焊工,還得要考過執照。林明弘說,現場不少焊工是遠從歐洲、或是東南亞而來,因為台灣的人才還來不及培養。風電產業人才需求孔急,世紀風電現在也與大學進行建教合作、產學合作,希望能培育更多人才。
林明弘解釋,因為焊接的時候,要把鐵熔成鐵水,以前台灣都做平面、直立焊接,平的地方很好熔,但管子是圓的,鐵水會流動,要培養管子焊接,從平面到6G至少要10個月時間。「做這個需要專業技能,雖然很熱很辛苦,但薪水都很高。」因此,離岸風電也是產業的提升。
未來更要向「浮動式平台」發展,屬於新興離岸風機技術
平的鋼板捲起來變成管子,但是焊接會產生熱變形,精準度就很重要,必須控制與預測,尺寸才不會跑掉。「管子又大又高,最後組裝起來,若是下面偏了1度,上面可能就差得很遠,技術就在這邊。」
林明弘說,離岸風電已經停不下來,歐洲已經走了20幾年,日本、韓國、美國、澳洲也都開始發展,在綠電要求的前提之下,例如太陽能有土地限制,只有風電可以做得很快,而且會帶動整個產業。
目前世紀集團已經是滿手訂單,未來更要向「浮動式平台」發展,屬於新興離岸風機技術。林明弘說,「因為水域來愈深,總有一天基座和風機會大到沒有辦法做固定式水下基礎,又或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全球拚2050年淨零排放,離岸風電如火如荼發展,台灣已經在這個大趨勢上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