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警告:資本管制措施阻礙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國際金融

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政府實施的一連串資本管制措施,這雖然成功阻止了人民幣的進一步貶值,並且間接幫助中國免於被美國指控為貨幣操縱國家,但後續帶來的副作用卻也逐漸開始顯現,知名信評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便警告,這些管制措施最終恐怕將對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目標產生負面影響。

路透社(Reuters)報導,惠譽在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不論是中國政府管制資本外流的政策,或著是對人民幣可能持續貶值的擔憂,預料都將會在短期內阻礙人民幣的國際化腳步。

使用或持有人民幣的意願受到影響

去年一整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累計共貶值了6.5%,創下1994年以來的年度最大跌幅紀錄,由於資金外逃的現象日趨嚴重,中國政府不得不祭出一連串資本管制措施,包括針對境外投資案件、大額資金匯出以及個人購買外匯的申請都開始實施嚴格審查,儘管這的確幫助人民幣在今年恢復穩定,但卻也令國際社會對於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或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受到影響。

惠譽表示,除了國際貨幣基金(IMF)從去年10月開始將人民幣列入一籃子準備貨幣外,過去這兩年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當中扮演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說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提升。

透過人民幣進行交易的比例下滑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提供的資料,今年3月份國際間各項交易透過人民幣進行支付所佔的比例僅有1.8%,反而比去年同期的2%呈現下滑的局面;此外,由IMF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3月底為止各國外匯準備當中持有人民幣的總額約為8,451億美元,佔整體外匯準備的比重僅僅略微超過1%的水準。

惠譽指出,雖然近來中國的經濟數據已經開始回穩,但中國國內金融體系存在的高槓桿與高融資現象仍然有待進一步化解,因此如果中國政府評估開放政策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構成潛在風險,他們應該就不會太過積極解除各項資本管制措施;報告中認為,未來中國政府應該會按部就班地進一步開放外資進入國內市場,但對於國內資金的匯出則是繼續保持嚴密監控的立場。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