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要建機器人基地 科技大佬:軟體、AI也是機器人

產業脈動

機器人成為科技界新顯學,科技部日前宣布將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計畫爭取20億元前瞻計畫經費,4年內在中科與南科打造智慧人創新基地的 Maker Space,根據科技部規劃,未來可望成立50家新創公司,一年帶動4000人次以上使用,並產出30組以上關鍵技術及產品。

科技部立意良善,不過這個政策規劃一出爐,科技大老也有想法,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認為,機器人的定義應該廣義思考,看不見的軟體和人工智慧也是機器人,希望硬軟都要顧,機器人產業和應用才會更壯大。

陳良基:我們小孩,不能不懂機器人

根據科技部規劃,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因考量北部資源較多,將以中科及南科先行規劃打造,包括鄰近地區的國高中及大專院校課程,以及產業聯盟,服務對象設定為智慧型機器人相關的 Maker、新創團隊、科學園區廠商、工程師、公協會及國高中、大專院校等都是服務對象。

科技部長陳良基說,台灣軟硬體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但需要改變數大是美的接單模式,他指出,根據各國針對機器人的報導,估計未來有 50~95% 不等比率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我們的小孩,不能完全不懂機器人。」

但發展機器人會不會對就業市場造成衝擊?陳良基認為,人類和機器人合作可創造更多機會,不必擔心被取代。他也比喻,這個計畫是為了培養人才。如我們需要健康到健身房運動,裡面有游泳池、健身教練的幫助,但如果發展游泳不順利,換成發展跑步,也不需要再自行購買跑步機。

不過,科技部計畫將建構AI人工智慧平台納入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目前尚未確定,陳良基也坦言,前瞻計畫裡有各種建設在排隊等經費,如果爭取不到,科技部就會改從每年的科技預算撥「小規模經費」來布建執行。

施振榮:看不見的軟體也是機器人

而對於科技部的計畫,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認為,「機器人」這個名詞應該要做廣義思考,人工智慧(AI)雖然是看不見的軟體,但AI同樣也是機器人,機器人並不只在硬體領域,也應該思考軟體機器人的未來發展。

施振榮更曾提出,「人類2.0」的時代將來臨,未來的世界關鍵不在電腦超越人腦,而是人腦將結合AI,人腦要學習如何駕馭機器人。

他也強調,AI未來發展空間很大,台灣如何利用硬體基礎加上軟體、服務,創造新的附加價值非常重要,台灣非轉型不可。「過去多年,我回宏碁之後在這方向也投入相當多資源,也有初步成果,也希望號召更多國內年輕朋友一起來這個領域共創價值。」

宏碁轉型再造,整合AI和Computing的未來「真正的雲」是未來重要發展領域。先前執行長陳俊聖也說,宏碁會送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到南加大的實驗室做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研究。由於科技部正規劃訓練博士後AI人才,並送往矽谷學習,施振榮也認為,「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