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從郊區到城內的情景。它不是畫汴京全景,而是選擇了一條主線,從郊區的一座小橋出發,走一段路,到了汴河碼頭;路繞河走了,就捨路而取河,由河道繼續往城門方向前進;經過河道上的一座大橋(稱為虹橋,是全卷的中心),再走不遠,河道就拐彎了,於是又捨河而取路,上岸繼續向城門走。來到了城門口,穿過城門到城裡,最後再描繪一段路,全卷結束。
當然,《清明上河圖》不是為了畫道路河流交通圖,而是為了畫街市、河市(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熱鬧的市集)的種種情況。換句話說,它畫的是汴京市井眾生相。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時節北宋汴京市井眾生相
《清明上河圖》全卷畫了八百多人,都是些什麼人呢?有官吏,有僕役,有商販、轎夫、搬運工、說書人、算命師、行腳僧、理髮匠、醫生、乞丐……婦女、兒童雖然出現得不多,但個個畫得有意思。畫家畫這好幾百人,個個畫得鮮活生動,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不僅是對繪畫技巧的高度挑戰,也因為畫卷的尺寸限制大。
《清明上河圖》的高度只有24.8公分,既要畫場面,又要畫人物,人物就只能畫得很小。多小呢?通常只有2、3公分高, 畫中人物那麼小,卻還能畫出情態來,相當不容易。但儘管不容易,畫家卻盡力將每個人畫得不同。畫中這麼多人,全都沒閒著,各有各的事情,各有各的情緒,各有各的細節。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各色各樣有情感、有個性,甚至有故事的宋朝人物!
除了畫人,畫家還畫了大船。宋朝的大船在當時世界上可是「高科技」,畫家畫得非常仔細。比如,大船舵葉的結構是用木板豎向拼接而成,再用橫木加固,我們都可以從畫中看得清清楚楚。除了河上的船,街上還有多種車輛。有的大車軲轆高過一人,整車高度足有兩人高!可以想像站在這樣一輛大車旁邊是什麼感覺。
既然是畫市井,肯定少不了畫各種買賣。比如,街頭有賣「飲子」的,這是一種祕製飲料,有點像現在的涼茶。有賣甘蔗的,北宋時候長江以北沒有甘蔗,所以在汴京吃到甘蔗,可以說明當時的運輸狀況。還有賣花的,宋朝人超喜歡花,尤其是男的!畫中可以看到有大鬍子大叔在買花。除了賣東西,還有賣手藝,比如給人刮臉的理髮匠。除了買賣東西,還有撮合買賣的仲介,我們可以看到他甩著長袖子走在街上,隨時準備著在長袖遮擋下捏住顧客的手,促成一單買賣。
除了人物、車船、買賣,畫中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細節。比如左側這兩位:他們是政府快遞員,不知為何一個在縫補衣服、一個在趴著睡覺。他們對面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趴在地上睡覺,還露出紅褲頭,怎麼不害臊?畫中還畫了許多樹木、許多建築、許多家具、許多動物。這些東西好像不怎麼有趣?其實不然。比如,畫家畫了一棵老柳樹,樹幹明明完全已斷了,卻還好端端地懸在空中,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樓前有一種梔子燈,是模仿梔子果製作的。想像一下,晚上點亮以後該有多麼漂亮!至於動物--城門外有一群豬,也沒有人管,自顧自地要上街去。
命運多舛的畫家和流浪的畫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的家鄉儒家文化(儒家主張仁愛)深厚,並且有注重現實的藝術傳統,給了少年時期的張擇端潛移默化的影響。
長大後,張擇端離開家鄉到都城汴京遊學,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但不知為什麼,可能是政策變化,也可能是考試失利,或者家中發生變故而無力再供他讀書,總之,張擇端放棄了讀書,改學繪畫,並且考進了宮廷畫院──翰林圖畫院。
宋朝翰林圖畫院高手雲集、各有所長,張擇端擅長界畫。所謂界畫,就是借助界筆(注1)、直尺劃線的繪畫。不過,張擇端的畫藝兼工帶寫,不僅界畫技藝高超,人物畫技巧也很棒,準確與傳神兼備。並且,由於他是先讀書,而後才學習繪畫,所以他畫的市井人物非但沒有粗鄙的習氣,反而有一種清雅溫潤的氣質。對於《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獨特風貌,最早的評論者金人張著稱其為「別成家數」,也就是「自成一家」的意思。
注:界筆是一種特別的畫筆,有一個圓形筆套,作畫的時候,將毛筆放在筆套裡,只露出毛筆的毫尖,然後將筆套靠在直尺上移動,這樣就能畫出又勻又直的墨線了。如果想畫粗一點的線條,就讓毫尖露出長一點,反之,就露出短一點。為什麼要用界筆作畫呢?這是為了更加精確、寫實地畫出建築、家具、舟車等。
除了《清明上河圖》,張擇端還畫過《西湖爭標圖》,這兩幅畫卷都被評為「神品」。可惜的是,《西湖爭標圖》早已失傳了。
1127年,北宋被金國滅亡,半個多世紀後,1186年(金世宗大定丙午年)清明後一日,金人張著為《清明上河圖》寫下了一段跋文,總共僅僅85個字。但後人對張擇端生平的瞭解,主要就是依據這一段短短的跋文。
張擇端是在什麼時候畫《清明上河圖》?有學者認為是在徽宗朝初期(1101年至1110年之間)畫的,當時張擇端是40歲左右;但有學者認為是在宋神宗統治時期(1068年至1085年)畫的。宋神宗就是任用王安石推行變法的那位皇帝,但38歲就去世了,傳位給他的第六子趙煦,也就是宋哲宗,十歲即位,廿五歲去世。然後在宋神宗的向皇后大力支持下,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趙佶當了皇帝,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看過《清明上河圖》,在卷首為畫作題寫了畫名,而且蓋上了他的「雙龍小璽」。宋徽宗的題字和印璽非常寶貴,直到明朝還有人見過。非常可惜的是,明末有個裝裱匠在重裱《清明上河圖》時,把徽宗的題字和印璽剔除了。據說,這個裝裱匠還做了一件事,就是在離畫卷起首不遠處,補畫了一頭驢。
北宋滅亡後,張擇端在內的這些宮廷畫家,有些逃往南方,後來成為南宋初期的宮廷畫家;有一小部分逃去西蜀,也就是現今的四川;還有一部分流落在淪陷區,或被金軍擄到北方,最後大多自謀生路。張擇端很可能留在北方金國統治區域。至於他如何度過餘生?因何去世?何時去世?就完全無法推測了。
那麼,《清明上河圖》下落如何呢?這就要說到宋神宗的向皇后了,她跟《清明上河圖》的淵源很深。宋神宗去世後,趙煦(宋哲宗)即位,向皇后成了向太后。宋哲宗去世後,本來輪不到趙佶當皇帝,可向太后就是看好趙佶,力排眾議把趙佶推上皇位。而趙佶呢,投桃報李,當上皇帝以後,給了向太后很大的尊崇,也給了向太后的兄弟,也就是他的舅舅們很多好處作為報答,其中就包括把《清明上河圖》賜給他的舅舅向宗回。再後來,這幅畫卷傳到了向家後代向子韶手裡。
戟圖,出自清代《弘曆歲朝行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
向子韶,向太后的再從侄。向子韶堅持抗金,建炎二年(1128)金人晝夜攻城,城被攻陷後,向子韶仍率軍民與金人巷戰,最後被俘。金人想讓他投降,左右的金兵使勁摁他讓他下跪,他就是不跪,還衝著金人戟指(注3)怒駡,他就這樣被殺害了。後來,向子韶全家都被殺害,只有一個6歲小兒子倖存。他的家產,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也被擄掠一空。在北宋滅亡後的半個多世紀裡,這幅偉大畫卷被時代風雲裹捲著,不知經歷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時刻。有一天,終於被張著的慧眼所識,從此開始了它有緒的傳承。
注:
2. 祖父親兄弟的曾孫稱為再從侄。
3. 伸出食指、中指像戟一樣指人,叫作戟指,表示憤怒或勇武的情狀。戟是一種古代兵器,長柄一端裝有槍尖,旁邊附有月牙形鋒刃。
如果沒有《清明上河圖》,千百年後誰還會提起我這個皇后?《宋神宗后坐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