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週》WHO預估204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將破億...如何避免惡化?眼科權威強調「1關鍵」

醫療保健

一名27歲在科技業上班的女性,因為到職前體檢,竟意外發現已有嚴重青光眼,且用藥物已控制不下,視野感覺明顯在退步。

「她第一次來我門診時,神情充滿焦慮、沮喪和絕望,幫她做了檢查後我跟她解釋,根據妳過去這一年來退步的情況,還有現在的眼壓、視神經受損狀況,恐怕還是必須接受手術,才有機會讓視力維持穩定。」台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指出。

不過離開診間時,這名女性問劉瑞玲,「醫師,我還能工作嗎?還能結婚嗎?」聽到這句話劉瑞玲感到相當不捨,「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很在意近視防治的問題,還好這個病人後來很理性面對,在短時間內兩眼都接受手術,到現在已經10多年過去了,小孩也已經小二了,上週才回診,現在也都控制很穩定,「她還很得意的說小孩到現在小二了,都還沒有近視。」

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去年全球已突破8000萬,WHO預估204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人數將突破1億人,在已開發國家,被診斷出青光眼者約只占真正罹病者的50%。而青光眼已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希望增加民眾對青光眼的重視。

為什麼近視這麼可怕?若是要避免青光眼惡化,要先從預防近視開始嗎?還有哪些方式?

(延伸閱讀:台大醫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 150名特殊兒少將受惠 )

青光眼初期無明顯症狀...發現時視神經常已受損40%以上

劉瑞玲先解釋,眼內有一透明清澈的循環液體叫「房水」,當房水排出路徑功能失調,使眼內壓力高於視神經所能承受的程度,就容易逐漸破壞視神經。

她指出,傳統認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者。「這些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是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而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很可能和智慧手機普及且越多自幼童期就開始使用的趨勢有關。

劉瑞玲進一步提到,因為兩眼鼻側視野重疊,「當其中一眼出現問題時 有另一眼的視力補償,導致不容易察覺異狀;加上眼睛會不停的轉動搜尋,使病人更不容易自覺有異樣。多數患者罹病時,初期並無明顯症狀, 當察覺自己視力可能受影響時,視神經通常已受損40%以上。」她也提到,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的病人,眼壓值經常被低估,導致虛假的安全感。

「視神經細胞一旦凋零,就無法再生青光眼會造成不可逆的失明。在確診青光眼後,平均10-20年,患者會有25.5%-38.1%的機率,至少一隻眼失明。」劉瑞玲強調,由於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不易察覺,輕忽及早控制,更以為失明距離自己很遙遠。

「但青光眼的可怕之處在於對視神經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等到開車某個角度視野看不到、下樓梯容易踩空、看書不能連貫等,已是晚期或末期病人,視野嚴重缺損。」劉瑞玲指出。

劉瑞玲分享,青光眼漸進式的視野缺損容易讓人「無感」,但嚴重惡化將影響日常生活,如騎車、開車時無法注意到轉角而發生擦撞、下樓梯或行走時看不清高低落差而容易踩空或跌倒等。(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成人罹患青光眼的風險因子

關於成人罹患青光眼的風險因子,劉瑞玲指出可分為3大類包括:

1. 原發開放型

(1)高眼壓

(2)具家族史

(3)年紀大於等於40歲

(4)中高度近視(超過600度)

(5)低血壓族群

(6)非裔族群

2. 原發閉鎖型

(1)女性

(2)遠視眼

(3)亞裔族群

(4)年紀大於等於60歲

(5)具家族史

(6)身形矮小者

3. 續發型

(1)眼部受傷史

(2)藥物

(3)其他眼疾併發症

(4)有些眼睛手術後

劉瑞玲強調,這些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由於正常眼壓也可能罹患青光眼,因此眼壓以外也應該進行其他眼科檢查,確認沒有缺損。」

她也提到,根據台北榮總統計,每年接受小樑切除術降低眼壓的病例平均年齡,從2011年的63歲,到2019年已降到51歲,「51歲正是事業高峰期、領導階層、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年紀,這時候若發現青光眼,對於個人、家庭或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近視防治一定要認真執行,因為在年輕時就有青光眼的患者,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高度近視。

劉瑞玲強調近視防治一定要認真執行,且從小就要開始訓練培養。(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劉瑞玲表示,在年輕時就有青光眼的患者,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高度近視,因此近視防治是避免青光眼的重要關鍵。(攝影/陳稚華)

研究:5年內沒有穩定治療,視力惡化程度是治療組的2倍多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呂大文更點出,門診中3-4成患者覺得不對勁時就醫,視野已嚴重受損,很可能3-5年就面臨失明危機,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

那麼該如何治療青光眼,避免惡化呢?

呂大文指出,「初期的青光眼治療建議使用眼藥水,但高達3/4患者會自行停藥,順從性不佳,目前除了眼藥水、青光眼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治療方式,鼓勵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他進一步分享,青光眼治療關鍵在於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持續受損,現有治療分為藥物、雷射、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目前第一線以眼藥水為主,不過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感,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容易忘記、想到才點,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再加上平時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將近75%患者自行停藥,其中有9成患者甚至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而國外研究指出,5年內沒有穩定治療的病患,視力惡化的比例是有治療組的2倍多。

呂大文表示,部分患者即使多年使用眼藥水治療,眼壓還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這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不過臨床發現,許多患者對手術抱持誤解,例如動手術眼睛會瞎、好像會很痛、傷口很大需要很久才能復原等,容易一拖再拖,造成病症嚴重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台灣目前約有逾45萬青光眼患者,每年僅有1700名患者選擇手術。

呂大文表示,部分患者即使多年使用眼藥水治療,眼壓還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這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攝影/陳稚華)

青光眼手術「傳統」v.s.「微創」哪個好?

那麼在青光眼手術中,傳統手術跟微創手術又有哪些差異呢?

呂大文指出,傳統手術是利用組織切割製造引流通道,微創手術則是在眼球上製造微小傷口後,置入一個迷你引流管,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制眼壓。

他表示,比起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手術後的不適感明顯較輕微,「且手術時間較短,約10-15分鐘完成,術後即可回家,復原期相對較快,多數患者於術後也無需再點眼藥水,替無法透過藥物穩定控制眼壓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至於微創手術的適用對象,呂大文指出包括無法以眼藥水或雷射治療達成有效之眼壓控制者、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者,以及經歷多次藥物及手術治療皆無效、無法穩定眼壓的患者。

呂大文也提到,一名現年67歲的皮膚科黃醫師,於30年前被診斷罹患青光眼,後來雖開始治療,幾年前偶然遮住左眼,才驚慌發現右眼視力已大受影響,經過藥物治療及數次手術,眼壓仍忽高忽低,直到今年初接受了微創青光眼手術,眼壓才明顯穩定下降。

青光眼手術比較。(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病友王小姐(右1)發現多數人對眼壓高沒有概念,表示如果自己一開始對青光眼有更正確的治療觀念,可以降低對視神經的傷害。同樣是病友的皮膚科黃醫師(右2)接受微創青光眼手術,眼壓才明顯穩定下降。(攝影/陳稚華)

劉瑞玲表示,目前可採取的治療方法多元,「因青光眼成因不同、以及無法適應眼藥水副作用等因素,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討論。」她也再次強調,若有青光眼家族病史或近視大於500度的民眾,建議每年進行相關檢查。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