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於16日召開《缺水又缺電。能源轉型,怎麼轉?》記者會,由國民黨黨主席、國政基金會董事長朱立倫、執行長柯志恩執行長及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共同探討當前台灣在面臨缺水又缺電的窘境,如何在淨零排放下因應能源轉型,並分享其他國家因應措施與政策建議。
台灣能源供應鏈脆弱是國安議題
朱立倫表示,必須審視台灣的能源政策是否關係到缺電的問題,作為一個進步和負責任的國家,我們有責任制定重要的政策。
朱立倫指出,綠電是台灣受到歐洲國家議會和商會等多方關注的問題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的綠電的占比只有8.4%,遠不及設定的20%目標。現在,能源仍然依賴進口的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這些燃料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碳排放量無法下降到預期水平。
朱立倫認為,這種情況極為危險,因為天然氣儲量只有13天,甚至在夏天的時候只有7天。因此,只要一個颱風來,或者是任何的供應鏈發生問題,甚至萬一兩岸發生嚴重緊張的情況,都可能導致天然氣進不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國家安全議題。
朱立倫也進一步提到台灣的能源自給率問題。台灣目前的能源自給率非常低,只有不到2%,大部分能源都需要透過進口來維持,這讓台灣的能源供應非常脆弱,一旦發生國際政治或經濟變化,就會對台灣的能源供應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危及國家安全。
台灣國際綠能指標吊車尾,政府要更重視
朱立倫表示,而在淨零碳排部分,台灣表現有待努力。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統計,台灣在全世界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2名、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為33名!在61個全球主要國家評比,台灣「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常年吊車尾且逐年退步,2022年為58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朱立倫呼籲政府能源轉型要更務實,同時也要積極發展新技術、增加能源效率,減少能源的浪費,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他強調,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各國都必須共同努力,透過國際合作來解決能源問題,才能實現能源的永續發展。
全台過半水庫有效蓄水量在5成以下,缺水缺電還可能缺糧
柯志恩則指出,全台21個主要水庫有13個水庫有效蓄水量在5成以下,其中有石岡、霧社、白河、曾文四個水庫更低於2成以下!受到缺水而休耕的農田也超過1.9萬公頃!若不好好處理,未來除了缺水缺電,甚至可能發生缺糧的危機!
她表示,經濟部長王美花前兩天說,核二除役後台灣供電不會有問題,因為白天有太陽光電、晚上有抽蓄加上慣常水力補上。台灣有12個水力發電廠,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部。但我們剛剛也看到了,南部水情告急,中部的蓄水也逐漸吃緊。台灣的枯水期一年有五個月(11月到隔年四月),在水情不穩的情況下,要怎麼保證可以靠水力來調度供電需求?
台灣面臨五缺,2025年難達標再生能源20%
柯志恩指出,從廠商的角度來說,台灣長期已經面臨「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地、缺人、缺人才。而能源供應不穩還可能讓外商投資台灣卻步,讓台灣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去年美國商會對會員調查,就有高達77.9%對台灣電力供應有高度隱憂;今年仍有高達68%會員擔心台灣是否有充足綠色能源供應。
她強調,台灣還要面臨淨零排放與產業發展的挑戰,包含碳費、碳關稅等問題。歐盟預計要開徵碳關稅,高雄市既有的五大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石油煤製、金屬製品製造、電子零件等,將會首波面臨被課徵碳關稅的產業。
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指出,從再生能源成長率來看,2025年要達到再生能源20%的目標恐怕是困難的。台灣發電能源供給面出現三個問題,首先,核電除役太快,綠電供應成長太慢;其次,區域供電失衡,電網韌性不足;第三,能源安全問題,未能注意多元化與自給率。而能源需求面問題,
林祖嘉表示,再從能源需求面來看,首先,經濟成長與電力需求的關係,2021年初GDP 預計成長4%,用電需求增加 2.6% ;結果GDP成長 6.4%,用電需求增加 4.6%。經濟部長說,缺電是因為經濟成長太快。經濟部不能再用「分母會變大」來當成藉口。正確的預估長期用電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次,產業結構與電力需求的關係,台灣電子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多是高耗能的產業,這些產業不能在台灣消失,且未來電動車大增下,也會增加用電需求。第三,產業結構與電力需求的關係,核電最便宜,燃氣很貴,綠能更貴,當能源結構往後面兩種能源調整時,電價還能夠維持這麼低的水準嗎?電價會是影響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綠能佔比增加以後,供電的不穩定性大增,此時大規模的儲能就變得很重要,一方面可提供足夠的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調節電力的供應。
林祖嘉認為,能源問題不只是能源(供電問題)而已,同時包括了生活、經濟、產業和環境(碳排放),三個E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而且能源供給和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且永續的問題 我們需要一個全面性的長期能源政策,這是科學問題,不應該用政治的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