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的時代文化寫真

文資建築

近年台北車站繼內部整修之後,屋頂更新工程也於日前竣工。除了解決車站多年漏水的問題外,也一併更新了建築外部的附加設施與照明,外貌煥然一新。

這座設計成中國宮殿「單檐廡殿頂」式屋頂的台北車站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都市的發展,曾創下許多紀錄,而這些紀錄都代表每一個時代的重大變遷。回顧歷代台北車站,無論是建築本身,或周圍商圈的形成,也都恰恰演繹著台灣幾次重大的文化輸入與時代風貌。 
日治時代 大稻埕到館前路的西洋潮流

現代主義風格的第三代台北車站。(圖片來源/轉載自靚道Vol.10)

日本明治維新除了學習西方政經法律制度,也引進當時西方盛行的建築美學與手法,因此當日本統治台灣時,便大量的將心目中理想的西方建築形式引入台灣,深深影響那個時代的建築潮流,例如: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台北車站與第三代車站的現代主義風格。

也因日治時代西洋文化的導入,大稻埕到館前路這一段台北車站遷移路線的區域,洋樓林立,也是極具西方風格之地。例如:位於大稻埕的「永樂座」是當時台北極富盛名的現代戲院;另外還有一間老台北人都知道的「約會名所」─波麗路西餐廳,洋化的風格深受當時政商名流與新潮男女的喜愛,裝修與餐點至今仍保持著原有風貌,可體驗台灣早期的西洋品味。

戰後 台北車站的外省美食

台北車站所在的中正區街道上有許多中國各省美食的老餐館,多年來屹立不搖,除了忠實老顧客,還吸引許多饕客慕名而來。

這些餐館可追溯至二戰之後,許多大陸各省人口來台,如同許多外鄉人一般,在火車站附近落地生根。那時台北鐵路還沒有地下化,車站是至今仍深植在老台北人腦海裡的現代主義風格之第三代車站。沿著路上的鐵道建造一排曾經是時代標記的中華商場,裡面的外省美食遠近馳名。

後來,因鐵路地下化的工程,拆除中華商場,當初在中華商場裡的知名餐館與美食店鋪便遷往現在台北車站附近,讓家鄉菜繼續在此飄香。

新住民東南亞文化

台北車站大廳寬敞明亮,吸引許多新住民選擇在此集會、交誼。(圖片來源/轉載自靚道Vol.10)

台北車站做為全台人流量最大的交通樞紐,時有東南亞等國的移民工流動聚集,假日車站內及周遭商圈更含納了大量的新住民,尤其每到伊斯蘭齋戒月結束後的首個週日,車站大廳就聚集至少上萬名穆斯林,是近年深受矚目與奇特的文化風景。

因為東南亞文化的加入,在台北車站的地下街便出現了許多東南亞商店,服務來往的東南亞新住民與旅客。在地下街可以買到來自越南、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等地的產品,像是美味的泡麵、零食、服飾、食材與調味料等,而這些商店的店員除了母語,還幾乎都可以說流利的華語。

除了地下街,台北車站附近的中山北路有一條「巷仔內」才知道「印尼街」,除了生活用品,還有許多道地的印尼餐廳。原本這些餐廳大都開設在車站二樓的美食街,直到微風廣場進駐,這些店家才遷往此處。
(本文經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授權使用,此文轉載自靚道Vol.10。)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