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過時的腦力激盪法 打破思維限制的正確路徑

書摘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是在什麼場合想出一個真正有創意的構想?當時你人在哪裡?你正在做什麼?過去十年來,從高中生到財星五百大企業裡的資深高階主管都有,我問過幾千人這個問題,如果你也跟他們一樣,那麼你的答案大概不會是:「當時我正在做腦力激盪。」多年來,僅有一小群人告訴我,他們是在做腦力激盪的當下想出最棒的構想。

集體思考的腦力激盪

全世界有很多人、很多組織利用腦力激盪來解決和創意有關的問題。腦力激盪是一種正統技巧,每當需要快快得出構想,大家就做腦力激盪。

發明腦力激盪法,原先是要解決以下問題:在全公司性的會議中,資淺員工很少發言,主導對話的是資深高階主管。當時的解決方案是每個星期舉行「集體思考」,給每個人同等的發言機會,確認資淺員工的想法也獲得徵詢。

你可以根據基本的腦力激盪主題發展出很多變化型,創意公司IDEO列出的一般規則清單像這樣:

1. 盡量衝高構想提案的數量。

2. 鼓勵天馬行空的想法。

3. 先不要評斷。

4. 根據他人的想法繼續往下想。

5. 聚焦在主題上。

腦力激盪的限制與束縛

我們來分析一下腦力激盪的五條規則。

第一條,腦力激盪是一場關乎數量的賽局:你讓愈多人開口,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珠璣。第二與第三條規則是為了第一條開路,以確保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至於第四條規則,聽起來蘊藏極大潛力,但如果你確實認真看待前三條規則,很可能會有上百個想法可以繼續發展下去。如果我說:「我們要讓產品在月光下發出紅色光芒,在陽光下發出綠色光芒,」然後你說:「我們要把產品做成透明的。」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接下來會有人說:「把產品做成可以反射出天空的顏色。」這還僅是三個想法而已,如果把另外幾十個再加進來,就會得到我稱之為「點子下痢」的結果。

最後才提、但也同樣重要的是第五條規則,在我看來,這是束縛。你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可能也體驗過這一點: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解決錯誤的問題,然後把焦點移轉到別的事情上。這表示,尋找問題本身就是創意過程中的一部分,你不可以假設自己已經找到了問題,逕自利用腦力激盪找解方。

腦力激盪會自我限縮,跳出框架吧!

事實上,證據很明確指出一件事:腦力激盪無用!社會心理學家麥可.迪爾(Michael Diehl)和沃夫岡.史特羅伯(Wolfgang Stroebe)自1987年起針對腦力激盪做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找來一群人分成四人一組,以傳統方式腦力激盪並收集這些人得出的構想。之後,他們再找來一群人單獨思考,然後以四個人為一組收集想法,綜合成一張清單。研究人員接著比較兩個群組的成果,發現獨自發想概念的人,會比在傳統群體腦力激盪下的人得出更多想法:獨自發想的人得出的非重複想法,比群體腦力激盪下的人多兩倍。

科學家愈來愈認為,群體腦力激盪會引發偏差,並嚴重衝擊創意。團體的回饋造成了偏差,而且我們也發現,團體的動態會嚴重壓抑個人的創意。人常會以各種方法來自我審查:人會忽視數據,把重點放在最先或最近出現在眼前的想法,選擇最便宜行事的想法,凡此種種。流程中出現的偏差會隨著時間不斷加深放大,並且得出群體思維(groupthinking),群體思維有礙創意,也不利於個人責任歸屬。因此,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不再著迷於把腦力激盪當成正式的發想概念方法。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五個人為一組做腦力激盪,他們能運用的,就是這五個人具備的知識,我們認為這就是「框架內」的思考。在破框思維法裡,我們會要你善用有史以來全體人類累積出來的知識,投入心思傾聽別人的想法,也要擴展你自己的知識,跳出你的舒適區,我們把這稱為「跳出框架」的思考。腦力激盪會自我限縮,破框思維則會擴展思考,你認為哪一種比較有創意?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