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扁連署、聽證會輪番上場 扁案是蔡英文的必修學分

政治議題

台灣國家聯盟、台灣社、北社等民間團體昨(4日)天發動連署,在一場「赦扁,團結台灣向前行」的記者會上,台灣社社長張葉森說,2016年大選前,蔡英文曾公開說會還給陳水扁公平的司法,因此懇請蔡總統啟動特赦陳水扁機制,如果需要修法,應盡速宣示正式排入立法議程中。

特赦阿扁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案?

張葉森指出,扁案是國共兩黨共同打壓迫害台灣的例證,中國國民黨先用政治獻金瑕疵將陳水扁抹黑成貪腐,再利用司法工具作政治迫害;但是民進黨旁觀、切割,認為平反扁案不利民進黨發展。

他表示,赦免前總統世界早有前例,例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南韓前總統全斗煥和盧泰愚;另外台灣地方議會、縣市首長、立委、社團等,都曾提案通過並呼籲特赦陳水扁,已符合蔡總統「不要造成社會對立」最大原則。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正著手撰述陳水扁口述歷史,他認為陳水扁「功大於過」,並指特赦是總統的權力,用以彌補司法體系不足,「難道要把大是大非交給現在的司法體系嗎?司法一拖就是10幾年,拖延對阿扁是有壞處的。」

「扁案就是最典型的、轉型正義最重要的第一個案例」,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蕭曉玲認為,「蔡總統要做這件事情沒有什麼難事」,如果不做,等到幾年後,說不定蔡總統下野了,也會遭到同樣的對待。

賴清德主張應該特赦陳水扁

被認為向更高位做準備的台南市長賴清德,6月下旬訪美時,在洛杉磯對僑界演說時表示,「我認為應該特赦陳水扁總統。」司法無法獲得台灣人民的信任,就是因為陳前總統的案子;過去特偵組公然開記者會,叫辜仲諒作偽證,審到一半法官換人,過程充滿問題,判決結果不只陳水扁不服,社會大眾也覺得不公。

賴清德舉民調說,國人對法官的信任只有28.4%,對法官和檢察官的共同不信任度高達84%,這是台灣社會非常嚴重的問題,要解決紛爭的社會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卻只有16%的民眾相信法官與檢察官,這個社會怎麼可能和諧?

呼籲特赦的聲浪一波接一波,高雄市議員蕭永達、鄭新助等人發起「特赦阿扁」,希望能在9月的全代會通過,民進黨區域立委至少有35人連署,目標是全國668席黨代表的過半連署。

參與連署的立委如蔡易餘、許智傑、陳亭妃、葉宜津等人,認為「提案通過並無對蔡總統造成強制力」,但是此提案的效應如何,在全代會是否有出人意表的發展,不容小覷。而且此次全代會後,就是2018年地方選舉的黨內初選階段,黨代表及各級民代藉扁案衝刺支持度,是民進黨必須評估的利弊。

台灣陪審團協會要舉辦聽證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本月(7月)會針對扁案舉行聽證會,理事長張靜說,「在特赦陳水扁這件事情上,牽涉到是非黑白,不只藍綠」,也聲明「支持蔡總統來特赦陳水扁前總統」。

張靜曾經於今年2月投書媒體,以「陪審制是台灣司法界除屎的良方」為題,提到「今天法官或檢察官還會收錢的大概在5%至10%之間,引來司法院、法務部及法檢人士的抗議。所謂特赦陳水扁的聽證會,是要讓外界了解為什麼要特赦陳前總統,及整個來龍去脈。

張靜強調,「希望族群能融合。其實我是非常藍的人,因為過去我也是政大畢業,黨校畢業的,外省眷村第二代」;他說,為了快速有效停止審判不公,呼應程序正義民意,陪審團協會呼籲蔡總統先特赦陳水扁,以遏止司法迫害,終止仇恨延續及族群撕裂。

只是,蔡英文對扁案採取冷處理,法務部長邱太三的「被動」,也讓諸多挺扁人士不滿。「赦扁」從司法到政治,現在更從社運到選舉,參與的範圍逐步擴大,如何讓扁案成為司法改革的加分項目,是蔡英文要列入必修的學分了。­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