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洗腎人口世界第一》長者如何照顧好腎臟?名醫:「這件事」最重要

專題報導

「目前台灣透析盛行率還是蟬聯世界第一,不過這幾年我們看到透析盛行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最主要是因為新發生率有稍微持平,沒有特別增加,同時間透析患者的死亡率隨著年紀老化的關係其實有相對增加的情況。」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指出。

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台灣洗腎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腎臟病已取代肝病成為新國病,且台灣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仍持續上升。

據2022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0年台灣平均透析年齡中,男性為66歲、女性69.8歲,男性盛行人數多於女性,年齡以40-64歲人數最多,65(含)歲以上透析盛行數呈逐年增加情形,2020年透析盛行平均年齡為65.3歲。「在末期腎臟病患者中,75歲以上長者目前約佔3-4成。」方昱偉指出。

為何台灣洗腎率一直居高不下?背後有哪些因素?在高齡社會下,造成年長者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又有哪些?長者該如何有效預防及控制腎臟疾病,以避免洗腎?

為何台灣洗腎人口世界第一?

方昱偉表示,人隨著年紀慢慢增長,會面臨器官老化的現象,「腎臟病其實也是一個器官老化的趨勢,如果看這幾年透析人口年齡群分布比例,的確發現有老年化的趨勢,從過去平均70多歲,現在已經變成80多歲,透析人口老化便造成洗腎人口成長。」

他指出,目前全台灣透析人口大約是9萬多、接近快10萬人,但成長速率已經沒有像以前這麼快,「以透析患者的原發病因分布來看,還是以糖尿病為主,但大家會好奇,糖尿病在台灣健保的照護體制下,不是做得非常完善嗎?為何糖尿病還是成為台灣透析最主要的原因?」

方昱偉解釋,「因為糖尿病是一個非常多共伴疾病的代謝性問題,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終其一生罹病過程中,會面臨各個器官、血管上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心臟、中風還有腎臟病,這三大疾病在糖尿病族群裡會分布在不同年紀,如果今天要看透析人口的成長,追究糖尿病腎病變造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2022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0年透析盛行患者於盛行前一年有糖尿病比率為 49.6%。方昱偉也提到,這幾年很多糖尿病患者因健保體制照護較完善,平均餘命逐年增加,「且過去很多糖尿病患在4、50歲會面臨第一次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因健保照護存活下來,也就降低心血管死亡的機會,不會在年紀很輕時就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離世;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腎臟問題還是會慢慢衍生,所以看待透析人口成長這件事情要從原因上去看。」

不過方昱偉指出,雖然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疾病佔三高中最多,約佔5成,高血壓佔3成到3成5、血脂異常者佔2成5,「但有一群人是三者都有,且因高血壓跟糖尿病都是共伴疾病,大部分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半以上有罹患高血壓,所以很難單一看是哪個引起的,三高會一起看。」

方昱偉也提到,從民國84年健保開辦到現在,國人平均餘命大概成長了快10年,「我們變得越來越長壽,所以如果以透析人口成長來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糖尿病的平均餘命增加、糖尿病併發症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讓患者在一些併發症中存活下來;再加上全國人口平均餘命增加,這些都是健保的功勞,但都會加重透析人口的成長。」

目前全台灣透析人口已接近快10萬,醫師分析糖尿病平均餘命增加、全國人口平均餘命增加,都是導致洗腎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圖片來源/freepik)

台灣洗腎人口平均餘命比美國長...醫分析「2大原因」

關於台灣透析人口,除了增加的部分,方昱偉表示第二個要看的是減少面向,也就是透析人口的死亡率。

「如果以高度透析盛行的國家來看,包含美國跟日本,我們透析人口的平均餘命其實比他們長,在平均透析一年的死亡率來看,美國大概是57%,代表透析第一年就有50多位患者離世,但是台灣跟日本大概都可以到9成以上,代表透析第一年有9成以上患者可以存活。第二是看透析五年後的存活率,我們跟日本是並駕齊驅,大概都還有6成存活率,美國只剩3-4成。」

根據統計,台灣2011-2015年透析患者五年累積存活率為55.1%,相對高於歐洲 2011-2015年42.2%、加拿大2016年41.6%、馬來西亞2011-2016年50.0%、美國2014年 43.7%。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

方昱偉解釋,背後有很多原因,第一個是因台灣透析品質做得非常好、照護體系完善,「我們跟日本都是非常重視透析品質的國家,台灣跟日本的透析室是由腎臟科醫師主導,但美國的醫療制度跟我們不太一樣,腎臟科醫師也不親自參與透析業務,透析診所幾乎都是由護理師在執行,醫師可能一個月訪視一次、看報告。」

第二個原因,則是跟透析人口的組成有關。方昱偉指出,台灣透析人口大部分除了糖尿病外,再來就是老年族群,「所以台灣透析人口大多都偏瘦,但美國大部分是因為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這些問題導致透析,相對面臨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也會比較高。」因此從這2點來看,台灣透析存活率較高,相對盛行率就會上升。

洗腎平均壽命能延長多久?建議「換腎」嗎?

至於洗腎平均壽命能延長多久?方昱偉指出,一個患者如果在4、50歲開始透析,平均餘命可能只剩下10-15年,「正常人平均壽命男生約82歲、女生83歲,大概還有3、40年。當然隨著進入透析的年紀越高,平均餘命就越短,要看是哪個年紀開始進入到洗腎。」

另一個台灣透析人口居高不下的原因,方昱偉提到跟「換腎」有關。他指出,台灣換腎率一直都偏低,在長期換腎率偏低的情況,要藉由換腎去減少透析人口是很困難的。

「過去台灣一年換腎患者約僅100多位,近年有提升到200-250位左右,比起透析(不論腹膜或血液透析),換腎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且換完腎的平均餘命比透析患者更長。」不過他也提到,換腎後面臨的治療選擇和困難,跟透析面對的挑戰不同,「因為換完腎本身有排斥或是感染性問題,長期換腎的患者也發現有些癌症發生的比例較高,但原因不清楚,可能跟藥物有關,也可能跟長期慢性排斥有關。」

不過如果患者有機會換腎,方昱偉鼓勵若找到合適的腎,配對成功後就盡快換腎,通常建議55歲以下的患者優先。

隨著進入透析的年紀越高,平均餘命就越短,醫師表示要看是哪個年紀開始洗腎。(攝影/徐岳鋒)

是否有腎臟病?醫:看腎絲球過濾率前,應先看「這個數值」

而常有民眾對健檢報告中腎功能的紅字感到困惑,究竟長者「腎絲球過濾率(eGFR)」要控制在多少較標準?需要嚴格訂定嗎?還有其他哪些指標應列入參考?

方昱偉先解釋,「尿蛋白(Urine protein)是腎臟受傷的一個指標,也是腎臟預後的指標,尿蛋白越嚴重就暗示腎臟會壞得更快。大部分我們都希望有三高慢性病、高風險的腎臟病族群,或是有家族史、長期使用藥物的患者,不管在任何年紀都建議定期做腎臟尿蛋白篩檢,一旦尿蛋白出現,可以抓到腎臟受傷的起始點,這時再進一步去改善腎臟功能的變化。」

至於腎絲球過濾率,方昱偉表示還需綜合考量年紀、性別及血清肌酸酐(CR),「但這幾年我們發現這樣的公式套用在亞洲人身上,會有低估的現象,這個公式是針對白人的公式,美國過去用他們的全人口資料庫去對比腎臟功能,所以不要拿腎絲球過濾率來判定有沒有腎臟病,而是拿來作分期,但分期的條件要先有腎臟病,而不是沒有腎臟病但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就分成第3期或第4期。

他解釋,亞洲人的肌酐酸本來就比歐美人種來得低,「因為肌酐酸來自肌肉量,肌肉量比較低就會有影響;另外,肌酐酸的檢測方式也是一個點,不同醫療院所、不同區域用的檢測方式不同,可以發現正常值的區間也不同,不可能用同一套公式去對不同檢驗值,這樣會造成混亂,所以通常會認為腎絲球過濾率的檢測不應該當作腎臟病的篩檢工具,應該當作確認腎臟病之後的分期工具。」

至於年長者的腎絲球過濾率數值,方昱偉表示當然希望越高越好,但到底要高到多少,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我們會認為在60以下,腎臟會到不可逆的階段,雖然不是一個很準確的指標,但能提供臨床參考。所以如果懷疑自己腎絲球過濾率偏低,會做一些更徹底的檢查,看腎臟有沒有疾病,如果檢查完腎絲球過濾率50幾,但其他指數都正常、甚至連蛋白尿都沒有,只要保持觀望即可;但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偏低,進一步檢查腎臟有受損的跡象,就要積極治療。

6旬婦貧血、腎功能差》醫找出「關鍵原因」治療後腎功能恢復

方昱偉也提到,通常在腎臟病的部分還會重視貧血,「貧血通常不是腎臟病的病因,但是腎臟惡化的因子,有時候會特別注意這個病人在腎臟病過程中已經發現嚴重的貧血,這時適當的矯正或許會有幫助。」

他舉臨床上一名5、60歲的女病人為例,「她當時從其他醫院轉來,貧血很嚴重、腎臟功能非常不好,但她平常飲食清淡甚至吃素,結果檢查出來發現有很嚴重的維他命B缺乏,因為過度節制飲食。」

後來這名女患者在補充維他命B、貧血改善後,腎臟功能也慢慢恢復正常。方昱偉解釋,「貧血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常見的腎臟病患者貧血有缺鐵性貧血、潛在的消化道出血,而腎臟病會造成貧血,是因腎臟病會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紅血球生成素在腎臟病過程中分泌量會減少,如果在一定的階段發現這個問題,事實上是給予紅血球生成素的治療,對貧血會有改善。」

方昱偉表示,如果檢查完腎絲球過濾率50幾,但其他指數都正常、甚至連蛋白尿都沒有,只要保持觀望即可,不用過於擔心。(攝影/徐岳鋒)

長者如何避免洗腎?腎臟科醫:「這件事」最重要

問到長者要如何預防及控制腎臟病以避免洗腎?

方昱偉強調,慢性病控制好是第一條件。「第二,因為長者會面臨腎臟老化的問題,所以腎臟排水排毒功能會變差,這種情況下會建議飲食上盡量減少對腎臟的負擔,當你吃過鹹的食物就會有負擔,另外腎臟在脫水的環境下,負擔也會特別重。」

「第三個跟蛋白質飲食有關,大部分我們會建議腎絲球過濾率在60以下的患者,要開始做部分低蛋白飲食,盡量不要大魚大肉,但也不是所有蛋白質都不好,還是有優質性蛋白,高蛋白飲食像紅肉類就要盡量避免。」他解釋,因為紅肉對尿毒的產生會比較快,通常年紀越大、腎功能越不好的患者,會越嚴格執行低蛋白飲食。

方昱偉表示,腎臟病越早期發現才能控制越好,拖到腎臟功能較差時再積極介入,時間跟效果都沒那麼理想。而在治療腎臟病的過程,除了把造成腎臟疾病的原發病因控制好,他也強調要控制跟腎臟病相關的危險因子,「腎臟本身在受到三高等疾病的傷害後,會產生發炎性、不可逆的纖維化反應,這幾年我們看到一群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長期都控制不錯,但腎臟功能卻隨著時間越來越差,發現是腎臟後續的發炎反應導致,所以在原發病因外,還要注意腎臟病本身的控制。」

他也建議民眾,平時應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血糖、血壓與血脂的良好控制,是預防和治療早期腎臟病變的基本方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