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過去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為名設代表處,引發中國不滿,不僅在台灣引起一陣立陶宛風波,也為台灣的歐洲外交開出一扇窗。
然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卻在當地時間7日表示,台灣代表處應循國際標準,將「台灣」更名為「台北」,以求穩定與中國的關係。由於時值立陶宛大選期間,有意爭取連任的瑙塞達此番發言被認為是回應該立陶宛國內長期以來的反彈意見,但選舉語言是否將促成真正的外交轉向受到外界矚目。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僅設立不到三年
兩國關係的密切來往可溯及至疫情時期,當2020年爆發新冠大流行時,外交部打出數波「口罩外交」,其中就援助了10萬片醫療級口罩給立陶宛,協助立陶宛對抗疫情;此後在2021年由於台灣爆發大流行,立陶宛也「雪中送炭」兩度捐贈台灣共計約26萬劑AZ疫苗,緩解台灣的疫苗荒。
隨後,2021年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預計在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並在當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成為繼2003年設立駐斯洛伐克代表處後,相隔18年再次於歐洲設立代表處,是近年來最顯著的外交成果之一。
台灣民間也爆發一波立陶宛熱潮,來自立陶宛的巧克力、零食熱銷一時,甚至是被中國拒收的蘭姆酒,也轉由台酒公司全數購入並在台灣銷售,產業合作上也有2021年10月簽署的《半導體合作瞭解備忘錄》,更在2022年初聲稱要設立2億美元的「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
吳釗燮:台立關係不會有問題,代表處名稱不會改變
不過,僅僅過了三年,如今卻傳出一向與台灣友好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竟主動表態要將代表處名稱改回「台北」。在今日(9)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劉永健表示,立陶宛現在正值總統大選期間,國內各方意見的表達乃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外交部對此表示尊重。
劉永健表示,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台灣與立陶宛雙方政府的共識,且經過審慎協商後的決定。他強調,我國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不會改變,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是雙方協商的結果,也經過正視「換文」,如果未來要更動的話,也需要雙方協商決定。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日接受媒體人黃暐瀚廣播節目專訪時認為,立陶宛國內即使有反對黨,但經過過去幾年讓他們從質疑到現在力挺台灣,他們認為台灣代表處名稱應該維持,且也擔心更改涉及立陶宛名聲,且這也是國際社會審視該國是否承受中共壓力的基礎。
吳釗燮也強調,即使要變更名稱也要透過協商,目前立陶宛尚未提出,且若真的要重簽台灣也不會接受,台灣與立陶宛關係不會有問題,代表處名稱不會被改變。
陳冠廷:「實質外交」才最重要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指出,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的改名提議在立陶宛國內也有不同意見,包含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也認為此舉不宜,更將傷害民主國家的聲譽。
陳冠廷認為,如果立陶宛因為中國極權政權的要求而降級台灣在維爾紐斯的外交辦事處名稱,那將是一種綏靖行為,更證實中國共產黨可以迫使民主國家屈服。
陳冠廷強調,台灣應該專注在實質上的外交交流,包含科技、技術、文化、觀光教育等,全方面的「實質外交」才是最重要的,尊重未來立陶宛的領導階層的考量,希望都可以彼此對等、互惠的方式,持續深化與台灣的交流。
陳冠廷表示,歐洲價值安全研究中心執行長楊達(Jakub Janda)也表示,立陶宛與台灣建立政治關係是正確的決定,尤其捷克和立陶宛是台灣在歐洲最好的朋友,政治聯繫和經濟聯結的增加是一個正面的訊號,立陶宛也正從與台灣的關係中受益。
準外交部長林佳龍的首要挑戰
立陶宛今年將陸續舉行數場選舉,瑙塞達的發言雖被認為是5月競選總統前對在野黨的妥協,但是否真的造成外交轉向,或許還要等到10月國會大選結果出爐。不過,由於正值520就職將屆,新任外交部長林佳龍即將上任,能否鞏固立陶宛這個外交成果,將成為他上任的首要挑戰。
陳冠廷強調,台灣與立陶宛之間的關係還是以價值觀認同為主,但國家間要建立的外交關係,另外也必須考慮彼此之間的利害與利益是否一致。他提到,過去台灣難以在中東歐地區拓展外交的主因,其實就和德國的汽車產業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聯繫有關。
陳冠廷認為,如今以習近平出訪開始,中國在逐漸加強對歐洲的外交競逐,確實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他個人不認為兩岸在歐洲的外交競爭是「零和遊戲」,雖然不希望中國成為台海的局勢升溫者,但也鼓勵和樂見中國與國際各方積極對話。
對於是否擔心改名風波成為歐洲國家外交轉向的破口,陳冠廷指出,這些歐洲國家在產業與貿易上與中國合作,但他們畢竟是民選政府,從近年來看到的歐洲民意,對中國的反感並沒有減少,不至於會對台灣出現重大的態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