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右眼一周內視力剩0.1...竟是「多發性硬化症」惹禍!醫提醒:7成患者會復發勿自行停藥

醫療保健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指出,但因多發性硬化症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一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也容易被認定為其他疾病、不易確診,患者往往會歷經較長的診斷期,有時甚至可能因症狀輕微或是沒有症狀未及時就診,而因反覆發作,造成腦部不可逆的傷害。」

羅榮昇也提到,多發性硬化症無法預測、且疾病進展無相同模式,「最傷腦筋的是,即便看似沒有症狀,大腦仍可能正在持續發炎,新病變不斷產生,持續讓大腦內耗,一點一滴破壞神經讓腦部受損。」

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30歲時就出現症狀,初期僅是在不同時間點出現手腳、肚皮不同部位的麻木感,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後隨即展開治療,「後來右眼出現模糊狀況,沒想到也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僅一週的延誤輾轉,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使得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這也讓卓小姐深切認知到及早控制、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究竟該如何及早發現並治療呢?

多發性硬化症分4型,患者易自行停藥

羅榮昇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

他進一步指出,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臨床表現會依照攻擊的神經部位而有所差異,「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這也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前皆有在不同科別反覆求診的經驗,加上疾病會不定期反覆發作,病灶也不侷限於一處,面對疾病未知的發展,長期下來對病友產生極大身心壓力。

羅榮昇解釋,多發性硬化症因應疾病進程、症狀出現頻率、嚴重程度,分為4個分型,包含復發緩解型、首發漸進型、續發漸進型及漸進復發型。他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當中最常見型別為「復發緩解型」,佔了85%,疾病表現輕重因人而異,會反覆發作,「然而發作後會復原好轉,甚至有症狀完全復原的感覺,因看似恢復正常,病患很容易掉以輕心,甚至自行停藥,卻不知大腦可能仍在持續損傷、產生新病變中。」

多發性硬化症若發生於大腦會影響認知功能。(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多發性硬化症使大腦加速萎縮,腦容積流失速度是一般成人的5倍

葉建宏指出,今年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主軸為「診斷」,期盼能提升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認知,能及早診斷,且穩定持續地接受治療。他強調,「神經發炎不一定會出現症狀,為避免開始出現功能退化的問題,需要及早調控患者的免疫系統,以降低神經損傷。」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也提到,在疾病看似穩定控制階段時,即使病友沒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表現,大腦仍可能持續處在發炎的狀態。

徐榮隆直言,約有40-7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大腦會加速萎縮,「根據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1.35%,約是一般30歲左右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可能會出現閱讀時找不到字、無法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甚至記不得長相或名字,影響日常生活。」

如何治療及降低復發機率?

那該如何治療呢?

因多發性硬化症為複雜的疾病,治療策略需要綜合考量,徐榮隆指出,「有調查顯示進行的前2年內,約有7成患者經歷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除了緩解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要降低復發次數,並延緩失能惡化,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徐榮隆表示,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必須藉由注射的方式進行,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免除針劑的恐懼,且第一線口服藥僅需一天服用一次,對於患者降低年復發及大腦病灶數有成效,可幫助減少腦容積損失,改善認知功能評分分數(SDMT符號數字模態測試)。

羅榮昇強調,持續穩定用藥才能保護患者大腦,「若能早期用藥不僅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病友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因應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葉建宏呼籲正確且及早診斷是治療的基礎,因此不論是一般大眾或病友們都應該更認識這個疾病。「唯有及早診斷和治療才能減少神經細胞損傷、降低復發率、延緩疾病進展,更穩定控制疾病以降低後續對生活影響。」

卓小姐也深刻認知到持續穩定治療的重要性,以自身經驗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才能穩定治療降低復發和失能的風險,還是可以享受和正常人一樣的精采人生。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