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要大幅舉債投資公共建設,帶來極大爭議,在最近幾個月中的一連串爭辯中,許多辯護者都說,政府年度總預算能夠投資公共建設的經費所剩不多,所以才必須要以特別預算舉債擴大投資,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從行政院長林全3月親自對外簡報的資料來看,以前瞻計畫原先從2017至2024的8年執行期間的規劃推估,中央政府總預算舉債總額為8318億元;前瞻特別預算8年舉債總額是8,825億元。8年的總預算舉債加前瞻的舉債總額,本來應該是1.7兆多元,但政院推估8年下來的累積未償餘額卻僅增加8904億元,其中的8000多億元消失到哪裡去了?
「舉新還舊」讓8000多億新增債務隱形,帳面上看不到
林全不愧曾經擔任過主計長以及財政部長也是優秀的財政學教授,因為我國的「公債法」中有明文規定,「舉新還舊」的債務不列為新增債務項目,因此這些「借新還舊」所增加的舉債在帳面上就不會被列出。
換言之,前瞻特別預算的8000多億元是用來投資建設,所以會累積成為未償還餘額,但同期的中央總預算一樣有舉債8000多億元,兩者總額在帳面上卻不是1.7兆元,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總預算中所做的舉債其實是用來償還舊債。
曾任國民黨立委的政大財稅系名譽教授、中國科大商學院長曾巨威說,這代表在8年的政府投資建設中,我們的總預算沒有再做新的建設,只被拿來還舊債,表示那些以舉債來從事的公共建設,都只是原來總預算中本來就要做的。
總預算可做,卻用特別預算處理,目的:躲過國會層層把關
換句話說,前瞻計畫的8000多億元本來就可在未來8年的年度總預算中編列,也就是透過總預算來投資建設是可行的。如果用特別預算來投資新的建設,而總預算沒有新的建設投資,舉債額度也沒有增加,只有舉新還舊的還債情況,表示未來8年的總預算舉債空間其實足夠可以支應8000億元的額度,不須另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
那麼為何要另外以特別預算編列?原因不脫是如果要放在總預算裡編列,就會受到公債法、預算法的舉債限制規定;而且總預算需要每年都重新編列、審議,要經過國會層層的監督把關,為了能夠快速、方便的得到這筆預算,才會使用這種方式進行。
事實上,林全與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過去也都多次強調,前瞻建設是要把過去應該做卻還沒做的建設計劃,移到這次計畫中一次來做,也證實了這樣的說法。
另外,其實在過去扁、馬政府的5年5000億與4年5000億元的公共建設特別條例中,也都還有中央政府總預算匡列的公共建設投資,應維持適度成長的相關規定。在這次「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中,相關規定的條文則被刪除。
前瞻建設幫助GDP成長,平均1年不到0.1%

從林全的簡報的資料來看,政府強調前瞻建設是以刺激景氣做為主要目標之一,但8年間進行前瞻建設後的經濟成長推估平均數據,平均每年竟只有不到0.1的0.08左右。執行前瞻建設後,在2021與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還出現負數,令人懷疑以舉債8800或8400億元換來這樣的成績,是否值得。
曾巨威說,從資料來看,前瞻計畫執行8年只增加不到0.1%的經濟成長率,其中還有兩年比沒做還降低,這代表蔡英文政府只是把原來在總預算中要做的事,全部拿到前瞻來做,所以展現不出加乘的經濟成長效果。
前瞻計畫是把總預算每年原本陸續要做的建設投資舉債,以一次匡列的方式取得,而總預算的空間則被拿來填補前瞻計畫的未償還金額,因此才對整體經濟成長影響非常小。
缺乏償債計畫,債留子孫疑慮難除

「沒有償債計畫」是這次前瞻計畫最被詬病的原因之一,行政院提供的數據顯示,若以未來8年8900億元的數字推估,我國累積債務未償餘額將從2017年的5.5兆元到2024年的6兆4075億元;政府在這8年間的實徵稅收則僅增加958億元,其中的差額要怎麼彌補?政府並未具體說明;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在立院協商時,面對立委的質疑,也完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立院預算中心:近年來特別預算均未規劃償債計畫且追加預算、執行率不彰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過去南北高速公路、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西濱快速公路的特別預算,對債務還本付息都有預先規劃償債財源的前例,但自近10餘年來的特別預算,除了排除債限規定外,也都未規劃償債財源,而且也有許多追加預算、執行率與績效不彰的情況。
林全曾寫文批評過去政府以大量、舉債,甚至常態性的以特別條例編列預算,迴避債限規定,掩蓋財政赤字的困境,破壞財政紀律,同時也未指出未來如何償還債款,這是增加後代與年輕人負擔,毫無世代正義可言。
在林全成為閣揆之後,這篇文章再度被立委翻出來質疑。只是立法院剛剛將前瞻計畫的首期預算交付委員會審查,林全竟也因為朝野惡鬥衝突而省了上台接受質詢的麻煩,對於過去自己所做的批評要如何回應,外界大概也很難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