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請益蔡英文心生錦囊妙計? 覆議表決不樂觀 勝負關鍵在釋憲

政治

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本週一(6/10),端午節當日赴敦南寓所拜訪前總統蔡英文,除了談及過往從政經歷與理念,柯建銘還「請益」了這位「坐隔壁最久的同班同學」。對於神秘兮兮地以「最高機密」形容的請益內容,雖然隻字未提,但他特別引用詩句「感時花(太陽花)濺淚,恨別鳥(青鳥)驚心」來描述,想必仍與近日的國會衝突相關。

如今行政院長卓榮泰針對國會改革相關議案正式向立法院提出覆議案,並於昨(11)日送達立法院,依規定立法院應於送達15日內,即6月26日以前作成決議,在本週五納入院會報告事項後,還會有全院委員會與院會的記名表決,可能的表決日期為18日、21日、25日。

雖然立法院三黨不過半,面對藍白聯手,覆議案必將無法通過,但對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而言,卻有許多事情是可以居中協調,不知日前他向蔡英文請益過後,是否心生「錦囊妙計」,得以護衛民進黨政府順利渡過難關。

柯建銘重提朝小野大覆議案勝例

在今(12)日上午,柯建銘在立院受訪,向韓國瑜喊話,應儘速召集朝野協商,交換意見看議案怎麼排,且覆議案7點理由扎實,希望在野立委冷靜看覆議案理由,讓覆議案順利過關。

對於覆議案何時排入議程,柯建銘強調,覆議案怎麼排,要經過程序委員會和院會,這都要朝野協商,過去最有名的是2002年《財劃法》覆議案成功,總共224席,結果反對的人沒有超過一半,只有109票,過去立法院覆議案常常有,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好好談就好,不必諜對諜,一切透明。

2002年通過的覆議案關鍵在多位藍委缺席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規定,行政院所提的覆議案,若有二分之一席次的立委決議應維持原案,覆議案即不通過,按理來說,藍白聯手再加上2席無黨籍,維持原案的票數至多可達62票,超過二分之一席次的57票,只要順利表決,就能否決覆議案。

然而,柯建銘舉例的2002年《財劃法》覆議案,同樣發生在民進黨執政並且「朝小野大」的困境之下,由時任行政院長游錫堃提出覆議案。當時的立院總席次為224席,否決門檻為113票,但最終投票結果顯示,贊成與反對覆議的分別有103票與109票,雖然反對票較多,但未達113席門檻,從而使覆議案順利通關。

民進黨團能夠取得那場勝利的關鍵在於,當日有2位國民黨立委、2位親民黨立委,8位無黨籍立委缺席,另外還有1位國民黨立委曾蔡美佐投廢票。

罷免壓力恐怕只能維持一時

在柯建銘的盤算中,若想在此次覆議案表決中取得勝利,民進黨團除了動員全數51位黨籍立委外,還需要「策反」至少5位在野黨立委,不需要為難他們投下贊成票,但只要「因故未出席院會」,就能讓覆議案通關。

但現在朝野對立、涇渭分明,要讓在野黨立委甘冒大不韙,難度不小,尤其是民眾黨8位不分區立委,柯建銘與黃國昌勢如水火,經過開議半年的摩擦,白營8席雖然屢屢傳出有鬆動跡象,但始終未能跳脫「藍白聯盟」基本格局。

雖然民進黨也並非沒有招數可用,本週末將登場的青鳥下鄉宣講活動,就是要深入藍營選區,透過選民宣講施壓藍委,揚言要讓國民黨立委感受到罷免的壓力,而在相關議題上鬆手。

然而,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5條規定,需要就職滿一年(2025年2月1日)才能提罷免案,即便事前連署,最快也要年底才陸續推動,至今還有將近半年時間,要靠下鄉宣講給藍營立委罷免壓力,看來並不容易,也不切實際。

柯建銘的「倒閣」是玩真的?

如此看來,民進黨團仍不太可能在這一戰中扭轉敗局,由於國會改革相關法案的爭議點居多,現在的覆議流程其實只是走個過程,屬於國會衝突的「餘震」,各方姿態都不願放軟、也不能放軟,真正的決勝點還是在釋憲,但也要拖上幾個月。

身經百戰的柯建銘,並不放棄「以戰逼和」,他在多個不同場合喊「倒閣」,也就是立法院對行政院提出不信任案,作為執政黨立院總召,卻主動喊倒閣,雖然突兀,卻也暗藏他的算計,像是在棋局對弈中劣勢的一方,按著桌腳明示敢於掀桌,就是為逼迫對方尋求和局之道。

「倒閣」就是行政院長將提請總統解散國會、重新改選,有不少綠營立委對此深不以為然,重選一次即便仍能選上,卻也意味著要耗資鉅大選戰資源,更別說本就艱難出線的新科立委;何況對卓內閣而言,上任就是要做出政績,拚2026縣市長選舉,如果才剛上任不久國會就要重新改選,不但蜜月期沒了,還白白浪費大半年時光。

那在野黨怕不怕國會重新改選?幾個「險勝」選區、或被鎖定要罷免的藍委恐怕挫咧等,而其他多數藍委應該也跟綠委一樣,就算再來一次還是可以選上,但就不願再耗費鉅資、動員人力重選一次。相信民眾黨也不樂見解散國會重選,因為8席立委全都不分區,而選後不過才短短幾個月,民眾黨的支持度就快速消退減少一成,重新改選他們可能只剩4席。

柯建銘現在思緒中最深、最執著的,恐怕是如何在政治風暴中對內維持團結,對外招降納叛,才能不負使命,「倒閣說」應該只是心戰喊話,只是對內、對外都適用。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