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指出,消息人士透露歐盟今(12日)天將會通知汽車製造商,下個月開始對進口中國電動車暫時徵收25%的額外關稅,因歐盟認為目前中國電動車有過度補貼、廉價傾銷的狀況,此舉將影響中國製造商情緒,但德國製造商大多抱持贊成態度。
繼美國後,歐盟也宣布提高中國電動車關稅
幾個月前,歐洲決策者曾警告,大量的廉價中國電動車正在湧入歐洲市場,更指責北京政府支持生產過剩政策,以便自家製造商增加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佔比。
歐盟委員會去年曾針對過剩問題展開了反補貼調查,並警告中國的電動車製造商,他們將面臨新的進口關稅制度,來弭平過剩問題對歐洲汽車製造商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美國日前也宣布提高中國電動車的進口稅,從25%提高至100%,拜登期望能藉此把中國製造商踢出美國市場,而歐盟目前僅徵收10%的關稅。
中國電動車可怕?長城汽車關閉德國總部
中國第七大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上週宣布將關閉德國慕尼黑的歐洲總部,原因是銷售不佳。此舉使歐洲同業議論紛紛,不僅懷疑中國在歐洲市場的競爭能力,也摸不透這究竟是北京政府的報復行動,還是純粹出於經濟考量。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倫敦汽車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儘管中國汽車商進攻歐洲市場引發話題,但這些中國車在歐洲仍相對罕見,這點從過去一年的註冊速度趨緩能看出」。
這位分析師也告訴《德國之聲》,目前正在擴展到歐洲的24家中國汽車品牌都不會成功,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市場」。他更直言:「歐洲人不認識這些品牌,你們需要努力改變人們的想法,也就是『中國只生產低質量產品』;而這需要時間,很長一段時間。」
根據JATO Dynamics的數據,中國品牌今年4月在歐洲市場的佔比達到了2.35%,去年4月則為2.2%。另外,同月也只有比亞迪進入了歐洲電動車銷售排行榜的前15名。
英國傳統品牌MG雖然目前被中國國有企業上汽集團收購,但仍被歐洲人認為是英國品牌,這也加劇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缺乏吸引力的情況;今年4月,中國品牌在歐洲註冊了25,360輛,MG佔了68%。
但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的數據顯示,歐洲今年第一季的電動車交付有20%是在中國製造的,中國電動車在歐洲銷量增長了23%。即便如此,分析師認為歐洲製造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舊擁有多重優勢。
分析師認為「中國公司有很棒的汽車,但在營銷這些車輛方面經驗較少」,像長城汽車曾希望利用對手的經銷商網絡向歐洲消費者銷售,但這是錯誤之舉。
長城汽車去年在歐洲僅有6300輛新車註冊後,決定提供折扣來打價格戰。分析師說:「當你降低售價時,你會破壞汽車的轉售價值,更是長期損害品牌聲譽」
慕尼黑總部的關閉對長城來說是重大打擊,他們更曾計畫在歐洲設立工廠,作為版圖擴張計劃的一環。但長城上個月承諾,2030年海外銷售額將達一百萬輛,高於去年的31萬多輛。他們更堅稱沒有計畫退出市場,歐洲業務將轉由中國總部管理。
兩家中國電池製造商也退出德國
除了長城關閉德國總部外,也有兩家中國電動車用電池製造商決定取消在德國設廠的計畫。當中包含長城的前子公司「蜂巢能源」,他們決定取消在德國布蘭登堡邦設立電池廠,並歸咎於「有大客戶取消訂單」。
分析師認為,此決策背後可能有政治要素,因為北京政府對歐盟關稅的前景真的不滿意,所以這可能是預期之內的報復手段。
去年12月,另一家製造商「寧德時代」也中止了在德國圖林根邦興建該公司首座海外電池廠的計劃,原因則為需求下降;但該公司正計畫在匈牙利建設第2家工廠。
儘管許多歐盟國家認為該和中國保持距離,但匈牙利與北京當局越來越親密,習近平今年更曾訪問匈牙利。
中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除了面臨歐洲需求減緩的影響、政府將陸續撤回補貼之外。歐洲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缺點仍保持觀望態度,像是電池續航問題和電動車轉售價值較低。
分析師也指出,「電動車仍然仰賴政府的激勵措施」「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經濟水平,即使一輛電動車賣兩萬歐元也不是那麼輕鬆就能入手」。
其他中國汽車製造商仍雄心勃勃
蔚來汽車在阿姆斯特丹剛設立了歐洲第7家展間。截至今年5月,蔚來在歐洲市場銷售六款量產電動車型。
小鵬汽車最近則宣布進入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市場的計畫,該公司也已在幾個北歐國家和荷蘭營運。
由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和寶獅雪鐵龍集團合併的的汽車巨頭,斯泰蘭蒂斯上個月表示,他們和中國零跑汽車達成協議,將在歐洲銷售零跑的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