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發展遲緩兒發生率約為6-8%,以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每年就會新增1萬5000名發展遲緩兒童,也就是說,台灣平均每15位孩子,就有一人可能發展遲緩的問題。
發展遲緩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的情形,須經由專業醫療評估確認。若小孩的發展與一般正常小孩相差2個標準差以上,就屬於「發展異常」。
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最大,而環境因素包括後天營養、家庭環境刺激等。
究竟兒童學習遲緩、腦性麻痺該如何治療?是否也可靠中醫治療?該如何改善?
3歲以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
一般來說,發展遲緩的治療以早期療育為主,包括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以及感覺統合刺激,藉由活動訓練來促進兒童的神經發展以及強化肌肉訓練,來改變遲緩的程度,而語言發展則需要接受專業語言治療。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提到,通常3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可見早療的重要。而在傳統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發育障礙的描述,累積了許多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
張晉賢指出,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等,「五遲」中的「語遲」指的是語言發展遲緩,「立遲」與「行遲」其實就是動作發展遲緩,「髮遲」初生時沒有頭發或非常少,隨年領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或不濃密,「齒遲」指一般嬰兒6-8個月大時開始長牙,大約到2歲半至3歲時會長齊20顆乳牙,若1歲仍未出牙、或數量甚少,就是屬齒遲。
而「五軟」則是指小兒頭軟、項軟、口軟、手足軟、肌肉軟,這5種發育遲緩和5種肌肉萎軟的疾病都屬於小兒發育障礙的病症。
兒童「五遲、五軟」發展遲緩怎麼辦?
張晉賢表示,中醫在治療上述「五遲」、「五軟」等兒童發展遲緩,主要有2種策略,一為「藥物」,二為「針灸」,自古以來中醫將這些情況分屬不同臟腑的虛損,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的藥物來治療。
除了針灸及藥物治療外,張晉賢表示,平時在家裡也可以幫小朋友「捏脊」。「捏脊可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從正中間旁開兩指節的寬度(以小孩子的食指及中指的寬度測量),拇指在後,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從尾椎骨處開始,和緩地向上推移,至頸部後為止。」
此外,張晉賢提醒需要注意的是,若孩子有「五遲」、「五軟」的情況發生,例如手足動作不靈活、無法抓握東西、雙足不能行走或無法咀嚼和吞嚥等狀況,也要多加留意是否有「腦性麻痺」的可能。
小兒腦性麻痺可靠中醫針灸改善
張晉賢指出,目前在中外已有研究證據顯示,中西醫整合復健治療腦性麻痺,比傳統治療方法更為有效。
「小兒腦性麻痺所致的症狀包括運動障礙、感覺異常、語言能力及智力異常或低下。而所謂的運動障礙是指腦性麻痺患兒的運動能力較同齡正常兒低,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程度較輕者,手、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者雙手則不會抓握東西,雙足不能行走,甚至連翻身、坐起、站立、咀嚼和吞嚥都不會。」
張晉賢也提到,針灸對於減輕臨床症狀具有價值,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也可針對不同病狀和需求,選取頭皮真相對應的區域,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等還搭配治療。「針灸能刺激人體一定的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節臟腑氣血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醫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