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到一毛變動砸3600億元 金管會拍板外匯準備金新制 國壽有意願申請

金融

2023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變動僅0.02元,但全體壽險業一年付出的避險成本卻達到3600億元,嚇壞壽險業。經過壽險業者、壽險公會與保險局數月溝通討論,終於拍板新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下稱外匯準備金)新制。壽險業者經過董事會通過後就可向金管會申請,一旦核准了新制就不能改回舊制;而未申請新制的業者則繼續採用現行規定。

外匯準備金是用來提供壽險業提存或沖抵的「水庫」。簡單來講,當新台幣匯率貶值,壽險業產生匯兌利益時,依規定,必須提存一筆進到外匯準備金;當新台幣升值,導致壽險業產生匯兌損失時,這時外匯準備金就可以用來沖抵,減輕壽險獲利的影響。

換言之,外匯準備金的作用在於,晴天(新台幣匯率貶值)儲糧、雨天(新台幣匯率升值)撐傘,讓壽險業不會因匯率波動遇到亂流,導致獲利暴起暴落。 

壽險業為了不到一毛的匯率變動砸3600億元

由於壽險業主要都是銷售長年期保單,負債存續期間長,壽險業為了要跟負債存續期間、資金成本匹配,將資產投資於國外的長年期債券,雖然沒有立即性處分國外資產匯回資金的需求,但財務報告受會計準則要求得進行匯率評價,因此延伸出壽險業有短期避險的需求。

但壽險業者也為了避免財報因匯率波動衝擊而影響評價損益,不惜砸錢避險,透過匯率避險工具進行短期避險,例如,傳統換匯(CS)、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等避險工具進行匯率避險。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舉例,2023年1月3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為30.745,當年度最後一天營業日匯率是30.765,等於年底與年初僅變動0.02元,但全體壽險業付出的避險成本達到3600億元。等於這筆錢通通丟進水裡,吞噬了壽險業獲利,因此金管會29日宣布增訂外匯準備金新制,給予壽險業者「多一項選擇措施」,以彈性管理匯率風險,並將每年節省的避險成本,用於資本強化資本累積。

蔡火炎指出,業者經過董事會通過後就可向金管會申請,一旦主管機關核准了新制,就不能改回舊制,因此選擇新制對於業者來說,評估肯定極為慎重;而未申請新制的業者則繼續採用現行規定。

申請新制者,準備金可100%提存與沖抵、提存來源多了5大項

這次保險局拍板新增外匯準備金新制的主要重點在於,一、新制的固定提存比率從舊制的一年0.6%提高到1.2%,額外提存與沖抵比率則從舊制的50%拉高到100%,也就是說,若申請新制者,當台幣升值有匯損時,可全數沖抵;但當台幣貶值,有兌換利益時也得全數提存,不能累積獲利。

另外,提存外匯準備金的「財源」也新增5大項負債項下準備金,允許可轉列到外匯準備金,包括不動產增值特別準備、營業損失準備、重大事故準備金收回、自願強化提存準備、其他強化提存準備。

保險局官員指出,這次新增5項準備金可轉列外匯準備金,其中,以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來說,目前估算,整體業界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大約190億元,為這5項準備金當中最多。

由於截至今年7月底,前7月整體壽險避險成本已花掉2281億元,超過去年同期1976億元,今年恐要再花超過3600億元避險。以目前整體壽險業避險比率約66%來看,根據保險局推估,若避險比率下降5%,每年約可省下246億元避險成本,若下降10%年則省492億元,下降20%則可年省982億元。

國壽有意願申請新制,其他壽險公司陸續評估中

由於各家壽險公司正處於精算中,目前還不確定會有多少家來申請。

國泰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林昭廷日前在法說會上指出,「我們會有意願申請」,依照國壽估算,預估申請後準備金可轉到新制計算約落在140~150億新台幣之間,但他指出,申請的時間點需要看很多市場因素後再來決定,例如,觀察台幣價位及未來走勢、台美兩國利差情況、外匯準備金餘額的情況,再來決定申請時間。

富邦金則表示,外匯價格準備金的精神是能夠累計厚實的準備金,做為緩衝,有助於提升整體外匯操作的彈性,長期而言,也有利於控制經常性避險成本,因此將會持續評估是否申請外匯價格準備金新制。

一名中型壽險公司高層則指出,雖然不動產增值特別準備金不如國泰、新光來得豐厚,但這確實是一個機會可供選擇,因此目前精算、財務部門皆在評估中,隨著美國降息,看起來台幣升值的機率變大,現在主要就是看2025年怎麼看台幣及美元走勢,精算過後看看是否有利於現況,若有利,業者就會評估是否要申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