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能登有事就是台灣有事 小農種碳前進日本能登半島

努力小農

今年1月1日新年,日本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的大地震,這也是日本2011年311東北大地後最大的地震,慈濟基金會在第一時間就前往日本參加救災,以及後續賑災工作,也和當地災民建立了良好的社區關係。

慈濟基金會在當地負責賑災事務的謝景貴問我有沒有可能在能登半島幫助當地的小農設立「小農種碳專案」,在黃金標準註冊。今年5月初,我就前往能登半島,和當地的一些小農見面,探詢可行性。

能登半島的農田與海洋,正是「里山.里海」倡議的代表之地,在日本是多海臨海的島國,所以簡單而言,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何利用山林、沿海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的農林漁業,在減碳淨零的時代,過去傳統的農耕、漁牧成為了「現代桃花源」的藍本。台灣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官方與民間也辦過不少里山、里海的活動,而能登正是里山里海的勝地(非聖地)。

能登半島是里山里海的世界名勝,現在面臨高度工業化,人口老化,農漁業凋零,經過大地震後,可能成為「遺蹟」,需要永續的力量注入。(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能登有事,就是台灣有事

從地質、地緣來看,能登和台灣都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形地貌、風土民情,都有十分相似之處。能登發生的,就可能發生在台灣,一方面我們民胞物與,人溺已溺,居安思危。好巧不巧的是今年4月3日花蓮也發生大地震,至今蘇花公路仍然時通時不通,同病相憐。只是能登的山丘比較平緩,不像蘇花公路、太魯閣的險峻,除了山區外,一般交通已經恢復。

從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海嘯的經驗,如果沒有核電廠,以現代的工程技術能力,一般從地震海嘯中恢復回來,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而且可以移除危老建築,有預算重建,市區只要通水、通電、通訊,不再地震海嘯,又可以保個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繁榮,正所謂「手骨打斷顛倒勇」。

 
房子倒了1、2年就可以重建,田園毀了,要回復則要數十年,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回來復耕。(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知其不可而為

然而農地受到地震、海嘯、土石流的破壞,要恢復就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農地的平整、土壤培育,溉灌、排水系統是靠原來地形、水文,再加上數代人的努力,花數十年或百年,而形成的農村聚落,如果地震破壞了水脈,山崩地裂導致田園破損,要恢復就要花很大的功夫。

全世界的農村都遇到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輪島市白米町千枚田,4公頃水稻田,依山傍海,由於在山坡上,有1004片小小的梯田構成,有30位會員的「愛耕會」,年齡從62歲到82歲,現下就面臨傳承的問題,原本靠種稻的收入就不太可能維持下去,眼見維持400年歷史傳統100%手工整地、打田、插秧、收割、日曬、打穀的的水稻田,目前看來除了文化觀光價值外,根本無法在經濟上維持下去。2001年白米千枚田被指定為名勝,201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白米千枚田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

白米千枚田在日本和國際上赫赫有名尚且如此,能登其他里山農田,在天災後更是面臨「滅頂之災」,一方面沒有人,一方面沒有錢,面對龐大的房舍復建費用外,還要回復農田,幾乎是不可能。

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要在能登半島進行「小農種碳」,靠土壤碳匯減碳來賺錢,是不可能的。在慈濟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幾個月的商量下,他們看重的不是土壤有機碳的碳信用可以賣多少錢,而是國際減碳認證黃金標準的永續發展目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影響力價值。因為黃金標準的認證除重於永續影響力的價值,其制定的SDG Impact Registry(永續影響力註冊)除了減碳多少噸二氧化碳當量,對於其他的16項SDGs也要有貢獻。

這就像一把測量、記錄的標準尺規,按照黃金標準永續影響力的標準,進行未來能登半島小農走向重建振興之路的評價,這可能是日本第一次使用永續做為重建振興的計量依據。

我們一一檢視17項永續目的,並與當地居民、農民等利益關係者共同商討可能的永續影響力169項目標、247項指標,其中有多項涉及當地的情境,特別在災後的農民的生計,糧食安全,健康福祉等前3項的基本需求目標,此外對於當地農民在未來種碳、減碳的溝通與教育訓練,讓他們在重建農田時考量更多的永續價值。

 

慈濟基金會顧問謝景貴長期投入國際救災援助工作,在救災期間有鑑於氣候變遷的糧食危機,發願投入自然農法維持永續糧農工作,由他的穿梭溝通,保守的日本農民願意加入「小農種碳專案」,以國際標準衡量重建復興的永續績效,成為日本第一個參加黃金標準自願性減碳專案。(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慈善結合永續的力量

9月16日將在能登召開第一次的「公益關注者諮詢會議」,說明能登半島小農種碳專案的各項規定、要求,以及未來的永續利益。(下期專欄將刊出會議和相關過程)

日本在過去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中,一直扮演的是排碳大國,碳信用買方的角色(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所以只有和第三世界國家(京都議定書非附錄一國家)合作開發減碳專案。日本中央政府去年才開始國內的自願性減碳計畫J-Credit,該計劃是透過廣泛整合國內碳信用計劃和抵換(J-VER;日本核發的減碳量)計劃而創建的,目前農業方面有6種方法,包含了利用低蛋白飼料減少豬和雞排泄物的氧化亞氮排放,畜牧排泄物管理系統改變,添加硝化抑制劑到化肥中減少氧化亞氮排放,生物炭施用於草地或作物的礦質土壤,以及延長水田期中排水乾旱時間等。並不包含土壤有機碳固碳的方法,所以這必須採取黃金標準的認證系統。若未來日本政府考量可以採取土壤有機碳的固碳方法,或許能登半島小農種碳專案可以回歸到日本的J-Credit計劃中。

農業的土地利用,特別在耕犁方面,物理性的擾動土壤,造成土壤中原來的有機碳大量流失,土壤酸化、貧脊,而使得作物衰弱、減產,對於氣候、糧食安全構成威脅。然而全球農民以小農(面積小於2公頃,或工作人數少於5人)佔了80%,很難整合管理,而大農則顧慮更多,對於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心有餘力不足。

唯有小農種碳做出實績,讓證據說話,才能使更多人相信只要減少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性的擾動,就能夠降低土壤有機質流失,甚至可以產生固碳效應,透過國際規範認證,除了獲取碳信用外,更可以獲得永續的績效,作為土地、作物與農民的勛章,並獲得消費者的肯定,才有機會絕地逢生,走向永續。

5月初,與慈濟賑災團隊和當地農民商討在當地進行「種碳」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

白米千枚田是日本里山里海永續農業的勝地,希望經過台日的慈善永續合作計劃,重建振興,除了維持400年的傳統農耕外,真正能夠吸引更多人看見其歷史、文化、農以外的永續價值。(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能登半島小農種碳」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負擔所費不貲的認證費、檢測用,才能啟動,依照黃金標準的規範,慈濟基金會是贊助/投資單位,未來也可以分享小農的永績續效,成為基金會ESG報告中可以量化的成果。

數十年來慈濟基金會聞聲救苦,慈濟人出現在無數的天災人禍現場,發揮佛教普渡眾生的慈善力量,在這個計劃中首次將SDGs結合入災後重建、振興的事業中,除了質化的慈善救災善舉外,進一步利用國際認證系統,將公益關注者納入計劃中,更多的社區參與和透明公開的機制,擴大參與,形成慈善和永續相輔相成的力量。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