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7月人民幣占中國跨境收支突破53%

國際金融

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全球金融秩序正悄然發生變化。美國與歐盟針對俄羅斯實施的嚴厲制裁,使得美元作為全球主導貨幣的角色受到了質疑,並推動了全球部分國家,尤其是中國,進一步加快「去美元化」的步伐。 

今(26)年7月,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占比首次超過53.1%,象徵著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削弱美元影響力方面的重大進展;儘管如此,央行表示,這一數據背後仍隱含諸多挑戰與局限,人民幣能否真正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導貨幣仍有待觀察,但就目前而言,美元的主導地位依然無法動搖。 

美元武器化、俄烏戰爭推動「去美元化」進程

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這使得美元成為了國際政治中的制裁工具,即所謂的「美元武器化」。這一現象引發了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元過度依賴的擔憂,特別是那些與美國有地緣政治矛盾的國家。 

其中,俄羅斯因為烏俄戰爭而遭受制裁後,迅速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並轉向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這種變化促使中國加快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進一步推動了「去美元化」進程。 

根據央行資料,人民幣在俄羅斯的使用比例在2023年底上升至20%,而俄烏戰爭之前這一比例僅為3%;此外,今年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已有超過95%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可見,俄烏戰爭成為了中國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火種。 

中國經濟規模為全球第二大,且中國商品貿易量占全球超過1成,為全球第1大國,更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央行分析,目前中國藉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優勢,積極推動跨境貿易以人民幣支付;近年來,尤其在俄烏戰爭後,中國透過石油人民幣及其循環運用,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央行表示,近年中國與部分貿易夥伴(如金磚國家等) 的去美元化措施,使人民幣交割的跨境貿易規模走升,俄烏戰爭爆發後攀升更為明顯,戰前為5,389億人民幣,今年7月為1.4 兆。(圖片來源/央行) 

人民幣跨境收支占比達53%,與俄、中東貿易加持

央行指出,2024年7月,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占比達到53.1%。意味著中國在與他國貿易中,超過一半的交易是以人民幣結算,而非美元或其他外幣。根據央行報告,這一數據的突破主要是由2個因素推動。 

第一,俄羅斯貿易依賴人民幣。俄羅斯自被西方制裁後,人民幣逐漸取代美元,成為其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央行指出,2024年7月,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1366.7億美元,這其中有95%以上是以人民幣或盧布進行結算。 

第二為能源貿易的推動作用,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之間的石油貿易也為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提供了強大支撐。央行表示,2023年12月,中國與沙烏地達成的換匯協議,進一步促進了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交易。這種「石油人民幣」的模式,不僅鞏固了人民幣在能源貿易中的地位,也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擴大了人民幣的影響力。 

央行說明,目前全球約有 30多個新興國家對中貿易可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使近兩年來人民幣用於與國際貿易的跨境國際支付、貿易融通等占比攀升。跨境國際支付由2012年約 1%,經過烏俄戰爭加持,今年6 月升至4.6%。(圖片來源/央行)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擴大跨境支付與數位貨幣

為了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中國在過去十多年內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央行指出,其策略主要包括擴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並加強金融基礎建設,推動數位貨幣的發展。 

首先是跨境支付系統的建立與擴展。央行表示,自2009年中國開始推動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以來,這一比例持續增長,2015年中國推出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提供人民幣國際結算的基礎設施。截至2024年, 中國的CIPS已擁有1564家參加者,覆蓋了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這進一步促使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 

其次是數位人民幣的發展,除了傳統支付系統的擴展,中國人民銀行還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CBDC)的發展,希望使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中更具競爭力。數位人民幣被視為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和去美元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推廣人民幣仍存眾多挑戰:貿易順差、金融體系不穩等

儘管人民幣在跨境收支中的占比取得了重大進展,並且人民幣在貿易融通及國際支付占比攀升,但去美元化的進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想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其中挑戰之一即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局限,  由於中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人民幣流向境外的規模有限。也就是說,外國貿易夥伴在收到人民幣後,往往會因為需要進口中國商品而使這些資金回流中國,限制了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 

並且,儘管人民幣在中國與特定貿易夥伴間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全球範圍內,人民幣的接受度仍遠低於美元。央行指出,今年6月,人民幣在全球SWIFT支付系統中的占比僅為4.6%,遠低於美元的47.1%。可見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作為支付貨幣的使用仍然有限。 

另外,中國大陸金融體系較不成熟也是問題,央行點出,中國的金融市場在資本自由度和流動性方面依然相對不成熟,且內需不振、外資撤離,限制了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進一步發展。讓許多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短期貿易結算,而非長期儲備或投資。 

人民幣能否成為真正的全球貨幣?央行:美元國際地位依舊穩固

雖然俄烏戰爭推動了去美元化的進程,但人民幣能否真正成為全球主導貨幣?央行表示,根據IMF的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僅為2.15%,而美元依然占據近58.9%的份額。 

此外,美元在全球貿易計價、債券發行以及外匯交易中的主導地位仍然穩固,例如,在2023年,全球貿易中有54%的交易是以美元計價,而人民幣僅占4%。這些數據顯示,儘管人民幣的使用在特定領域有所增加,但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美元仍存在巨大差距。 

另外,人民幣2015年正式加入 IMF 特別提款權的組成貨幣,其權重雖為第3大,但人民幣在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等相關占比或規模,仍多在第4或第5大。央行表示,整體而言,人民幣的占比或重要性仍遠不如美元。

俄烏戰爭為中國加速推動去美元化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在與俄羅斯和部分能源國家的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比例顯著上升;然而,儘管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占比突破53.1%,這一數字的提升更多是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短期現象;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能否真正挑戰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仍取決於中國能否解決其貿易順差、金融體系開放度以及全球接受度等根本問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