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基金會長期深耕社區部落,自2018年起,以「數位培力、影像扎根」推展「小導演」系列專案,鼓勵在地的孩子學習用影像記錄家鄉故事,至今已邁入第7年,培育超過500位小導演,創作超過180部短片,足跡遍及全台各地社區與部落。
2019年時還是大學生的劉錦宜,因為參加「蹲點.台灣」專案,接觸到中華電信基金會,也第一次參與了小導演活動,擔任小導演們身邊最得力的幫手,從協助拍攝企劃劇本、攝影剪輯、影片輸出及上傳,到放飯時間發送讓偏鄉小導演眼睛一亮的漢堡、薯條、比薩、珍珠奶茶等餐點,或是協助小導演解決拍攝瓶頸、分工上的矛盾或者拍攝畫面的意見分歧等等,可以說在這兩天的活動時間裡,她就是小導演們最親近的助教姐姐。6年過去了,現在的她已經出社會工作,仍然是有空就會到偏鄉當志工,為小導演服務。
劉錦宜現在也常邀約當初一起參與「蹲點·台灣」的表妹黃韵軒一起協助小導演,被問到覺得活動設計和安排最棒的地方,黃韵軒先提到,因為參與過比較多次活動,幾次下來,都有感受到導演都有不斷在更新課程內容,因地制宜讓孩子們有好的學習成效與創作。
6年來持續協助小導演,兼顧孩子、家長的感受
劉錦宜也表示,她認為中華電信基金會非常照顧每一位來參加的小朋友的心情,不管是生活起居方面的餐食,或是活動安排、成果發表會的形式,都能看出基金會的用心。
除此之外,還有家長們的感受,活動會確保每個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產出的作品,若是孩子學習比較不理想,可能就會將兩組合併,一定會讓每個人都有分工與學習,不論是負責擔任拍攝、演員、訪談者、受訪者、配音、剪輯,或者編劇或導演,每位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角色與任務。她認為這對小孩跟家長來說都很重要,會覺得孩子們是真的有收穫、有學到新東西,更透過活動有所成長。
唯一美中不足,兩姊妹同時表示,因為兩天活動時間本來就很有限,所以活動安排稍嫌緊湊了一點,如果年齡太小的孩子,注意力會比較難集中。
劉錦宜也提到,因為她參與的場次多,她也看到很多資源相對弱勢的地方,孩子們連手機都沒有,也發現靠近都市的社區孩子,在技術方面相對成熟,不管來自哪裡,基金會透過小導演活動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啟蒙」。
「自己跟自己對話」,在畢業成果展學以致用
同樣是已跟中華電信基金會合作多年的「台東南迴方舟教室」及「三重耕心蓮苑基金會」,都深度參與小導演活動,對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也有細微的觀察。
台東南迴方舟教室督導張凱雁表示,對於這些小導演們來說,課程經驗絕對都是非常特別的經歷,要在短短兩天內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相當不容易,在課程安排緊湊的情況下,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高強度的學習,未來也希望可以有更多針對文化傳承的議題,讓孩子們透過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作,跟家鄉有更深度的連結。
張凱雁說,孩子們相當嚮往未來能學習操作更專業的設備,她也看到有孩子在學校畢業成果展上,實際運用自己所學,完成畢業成果影片。
不同於偏鄉部落,三重耕心蓮苑基金會地處都市,耕心蓮苑基金會張嘉宏老師提到,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經常出乎他的意料,尤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讓他刮目相看,例如孩子曾想要拍「自己跟自己對話」,或是他看完劇本都覺得不可能實現的內容,孩子會運用手邊有限資源,呈現出他意想不到的結果。新北三重沒有部落山林景觀,也沒有大海沙灘海龜保育,但都市的孩子發揮創意,運用數位反思數位的「網路成癮」,及透過KUSO創意手法呈現如何智慧面對霸凌的影片,拍攝水準相當高,也獲得佳績。
讓孩子找到自信、找到「成就感」
張嘉宏老師也表示,小導演活動除了學習拍片技巧,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找到「成就感」。
張嘉宏老師分享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個孩子因為身材有點肉肉的,學校成績也不太好,平常個性也較內向,因此在群體中常常是被其他孩子排擠的對象,他為了想提昇這孩子的自信心,讓他運用小導演活動所學的剪輯技巧,請他為小組影片做剪輯,結果這孩子非常認真,還曾經留到晚上10點半,最終的成品讓其他孩子非常驚艷,甚至「做出口碑」,讓其他孩子搶著要跟他同一組。
「好厝邊小導演」專案的影響力不僅在技術層面,更在孩子的生活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賦予每個孩子用心表達自我與介紹家鄉的機會,進而發現自己的價值與潛力。不論在偏鄉部落,或是都市社區,每一個孩子都帶著不同的故事加入,未來,中華電信基金會會持續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讓更多孩子有機會用影像述說他們的故事,為自己的成長留下永恆的回憶,更為孕育我們的家鄉留下最棒的影像紀錄。
好厝邊小導演創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