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NN》報導,美國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吉米.卡特周日(12月29日)在喬治亞州普萊恩斯的家中去世,享嵩壽100歲,卡特擔任總統期間與中華民國斷交讓台灣印象最深。
白宮的聲明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指示,1月9日將是美國全國哀悼卡特的日子。總統拜登說:「我呼籲美國人民在這一天聚集在各自的禮拜場所,悼念前總統卡特。」
卡特的去世勾起台灣人的痛苦回憶,1978年,時任民主黨籍總統卡特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即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9年1月1日美國與台灣正式斷交,同一天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美蘇冷戰期卡特與中國高層密會
卡特1976年擊福特,於1977年出任總統,1980年大選敗給雷根,1981年卸任。在美蘇冷戰最激烈的時期,卡特政府與中國高層官員進行長達數月的秘密談判,進而結束從1949年起疏遠中共的政策。
1979年卡特與中國建交,外交大轉變,促使美中關係在接下來幾十年裡發生深刻的變化,時至今日,美中反目成仇,爆發貿易戰、科技戰,台海緊張局勢加劇,至今仍能感受到卡特的影響力。
1949年大陸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潰,從中國逃到台灣後,華盛頓原本承認台北的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和解,始於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任內,尼克森1972年對北京進行破冰訪問,緩和雙方外交關係。
卡特於1978年12月15日宣布,1979年元旦,美國將結束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並承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當時北京慶祝與美建交的喜訊,但這一噩耗令許多台灣人感到震驚,隨之而來是憤怒、被拋棄和背叛的痛苦情緒, 甚至導致台北發生反美的暴力示威活動。美國也終止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美軍從台灣撤出。
1979年1月1日美中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在兩國首都互相設立大使館。1月底,卡特在白宮南草坪歡迎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這是中共領導人首次訪問美國。
卡特在歡迎儀式上表示:「我們期望美中關係正常化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共同走向一個多元化與和平的世界。長期以來,我們兩國人民彼此隔絕。現在我們共享新的商業、思想和人員流動的前景,這將使我們兩國受益」。
對此,鄧小平稱讚卡特的「富有遠見的決定為結束美中之間30年不愉快的時期」,發揮關鍵作用。
隨後幾年,美中雙邊關係從貿易、投資到學術和文化交流蓬勃發展。卡特推動的領域是交換學生,在關係正常化談判中,鄧小平提出華府是否允許中國學生赴美深造的問題。
「鄧小平問我中國是否可以派出5000名學生赴美留學,我回答說:中國可以派10萬名留學生赴美深造。」卡特在寫給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和美國國務院的一封信說道。
最近幾年,美中雙邊關係急速惡化,美國一些人士質疑卡特對中國的接觸策略。
卡特堅定支持繼續與中國接觸
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北京對中國人民採取更為高壓的統治,對外國表現得更為傲慢,這徹底粉碎美國政界的期望:以為中國經濟增長、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中國將走向更自由的政治模式。
即使美中緊張局勢升級和「美中脫鉤」聲浪高漲,卡特仍然保持冷靜,堅定支持繼續與中國接觸。
在美中建交40周年前夕,卡特在《華盛頓郵報》發文警告說:「兩國的關鍵關係處於危險之中,如果美國不採取行動,我們兩國發生冷戰並非不可想像,兩國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
他接著寫道:「在這個敏感時刻,如果美中在台海和南中國海等地區的誤解、誤判和不遵守精心制定的交戰規則,美中緊張關係可能升級為軍事衝突,造成全世界災難。」
卸任總統後,卡特仍是美中關係的關鍵人物。他多次訪問中國,並受到歷屆中國領導人的歡迎,從江澤民到習近平,江澤民暱稱他是「中國人的老朋友」。
2019年,在與中國的貿易戰最激烈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罕見致電卡特理事會(Carter’s council ),討論華府與北京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
呂秀蓮曾要求卡特向台灣人民道歉
在卡特出任總統之前,他就曾接觸中國,卡特在接受「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採訪時表示,1949年,年輕的他作為美國海軍潛艇軍官,對中國海岸的訪問,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當時中國境內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激烈,卡特的潛艇在中國海港進出,從上海一直到青島。
儘管近年來美中關係緊張,在中國,卡特仍然是備受尊敬的人物。中國官媒報導卡特去世的消息,強調卡特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在中國社群媒體上,許多網友稱讚他是「老好人」,然而,中國政府和官媒較少提及卡特在促進中國宗教自由和基層民主方面的作用。
在台灣,卡特留下的政治遺產更為複雜與偏向負面。卡特1999年首次訪問台灣,他仍因20年前突然宣布與台北斷交,遭遇台灣大量質疑與批評。
在台北的一次演講,卡特遇到台灣資深民進黨人士呂秀蓮,時任桃園縣長呂秀蓮指責卡特阻礙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並要求卡特向台灣人民道歉,卡特拒絕道歉,堅稱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2018年,卡特在亞特蘭大一所大學的客座演講時透露,1978 年談判期間,他與鄧小平就台灣地位問題發生「重大的爭論」。
雷根任內美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
「中國一直希望我們宣布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他們希望我們違反與台灣的所有條約,並停止所有軍事援助。」卡特說。
「我堅持認為,只有在我們與台灣簽訂的條約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我們才應該解除與台灣的條約,還需要提前一年通知。同時,我堅持美國繼續向台灣提供防禦武器,和平解決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分歧。」卡特強調。
外交政策大轉變之後,1982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的6項保證、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允許華盛頓與台北保持密切的非官方關係,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等同美國駐台北大使館),促進美台商業、文化和其他交流。
《台灣關係法》還要求美國向台灣提供防禦武器,以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但是它沒有具體說明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將如何應對,這被稱為「戰略模糊」的政策。
中國人口中的「老好人」卡特1924年10月1日生於喬治亞州農場家庭,父親是州議員,1943年進入美國海軍官校,展開11年的海軍生涯,1953年父親去世,他決定退役還鄉繼承父業。
卡特經營農場種植花生有成,1970年代中期擁有土地3100英畝。由於關心並參與地方活動而廣泛接觸群眾,投入政治生涯。1970年競選成功,成為喬治亞州第76屆州長,任期1971-1975年1月14日。
卡特1976年7月贏得民主黨提名參選總統成功,於1977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國第39任總統。
任內重大事件包括1977年曾居間促使以色列和埃及在大衛營進行談判和簽訂協議,使這兩個中東國家和平共處;其他重大事件包括1979到1981年的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的能源危機、三哩島核事故,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