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一家名為深度求索(DeepSeek)的中國AI公司引起全球關注。這家杭州的新創企業開發出一種成本遠低於西方競爭對手的開源代碼AI模型,標榜在推理、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上具有顯著優勢。此一突破,讓中國股市出現驚人漲幅,恆生科技指數在短短幾個月內飆升超過40%。然而,這場AI狂潮是否代表中國科技產業的結構性轉型?或只是又一場泡沫前奏?
政策驅動與投資熱潮
中國政府對AI產業的推動可謂不遺餘力。3月6日,中國政府宣布設立1兆元人民幣的技術投資基金,以推動AI等關鍵科技發展。在此政策鼓舞下,阿里巴巴、百度、華為、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加大AI相關投資。比方説,阿里巴巴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投入53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超過其過去十年的總投入。
然而,政策導向的科技投資往往伴隨著泡沫風險。從2015年的光伏產業補貼潮,到2021年的「元宇宙」概念股熱潮,中國資本市場屢次出現短期投機現象。當前的AI熱潮是否會同樣步上後塵,取決於技術能否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收益。
在政策推動下,許多國有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紛紛將DeepSeek技術應用於「黨建」、智慧城市、醫療服務等領域。然而,這類應用是否能產生真正的生產力提升,仍有待驗證。倘若政府補助減少或市場需求未能如預期增長,這場由國家驅動的投資熱潮可能面臨迅速降溫的風險。
資本市場的泡沫與短期套利
DeepSeek的技術突破導致全球資本市場震盪。例如,輝達(Nvidia)在DeepSeek宣布技術突破後,股價一度暴跌17%,市值蒸發6000億美元。然而,這是否意味著AI泡沫即將破裂?
歷史顯示,科技投資往往經歷「泡沫—崩潰—重組」的週期。例如,2000年代的開源代碼軟體運動顛覆了既有壟斷模式,使更多小型企業得以進入市場。DeepSeek的技術創新可能標誌著AI民主化時代的開端,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資本市場的短期過熱。
目前,中國風險投資市場對AI領域的投入達到瘋狂程度。許多創投基金正採取「快速進場、短期套利」的策略,例如參與A輪融資,並在幾個月後的A+輪套現離場。這種模式可能導致企業過度估值,最終引發泡沫破裂。此外,許多新創企業雖然獲得大量資金,但尚未找到穩定的商業模式。一旦市場熱情消退,這些企業可能面臨倒閉潮,類似於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
技術挑戰與半導體供應鏈瓶頸
儘管DeepSeek的模型展現驚人的成本優勢,但其技術可持續性仍受限於半導體供應問題。目前,中國企業仍可購買輝達的H20晶片,這些晶片雖然性能不及最高端產品,但足以支撐現有AI運算需求。然而,美國政府已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這類晶片,若此政策落實,將顯著提高中國AI產業的運算成本。
此外,中國本土晶片企業如華為、寒武紀、燧原等雖然積極開發AI專用晶片,但在效能與製造能力上仍無法與美國競爭。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中芯國際目前仍受限於技術瓶頸,無法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這意味著,即便DeepSeek的模型能有效降低AI運算成本,中國AI產業仍然受制於外部供應鏈的不確定性。
美中科技競爭與全球影響
DeepSeek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中國科技產業格局,也影響了全球AI市場的競爭態勢。美國政府已明確將中國AI視為戰略威脅,並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加強出口管制。例如,川普政府若在2025年重新掌權,可能進一步收緊對中國AI企業的技術封鎖,甚至禁止美國企業與中國AI公司合作。
此外,AI技術的發展涉及全球數據流通與數位基礎建設。若美國及其盟國對中國AI企業實施更嚴格的限制,中國AI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將受到重大影響。這可能迫使中國企業進一步加強內循環模式,但是否能支撐整個產業長期發展,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科技發展史告訴我們,科技壟斷往往會在新技術突破時遭遇挑戰。DeepSeek的成功可能標誌著AI民主化的開始,挑戰現有科技巨頭的市場優勢。然而,這種變革能否在中美科技戰的環境下持續,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中國AI熱潮的未來
DeepSeek的崛起,無疑為中國AI市場帶來新的希望,但其長期可持續性仍取決於多重因素。政府的政策支持雖然促進了投資熱潮,但也可能助長短期投機行為,進一步加劇市場泡沫。資本市場對AI的狂熱可能導致企業估值過高,最終引發投資風險。技術層面,中國AI產業仍受限於半導體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而美中科技戰的未來走向也將進一步影響市場發展。
如同野村證券中國首席分析師陸挺經濟學家陸挺(Ting Lu)所言:「市場不應忘記,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尚未結束,財政體系仍需重建,而美中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AI技術或許能提供短期的市場刺激,但要真正實現經濟轉型,中國仍需解決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否則,這場AI狂熱,最終可能只是另一場泡沫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