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關稅32%》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孫明德列4種政府應對策略:台灣「先穩再變」是對的

國際經濟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對台灣進口商品課徵32%關稅,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與恐慌。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今(7)日接受網路專訪,被問及這波川普關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他坦言,實在難以透過傳統經濟模型預估。

台灣科技業遭受雙重打擊,鋼鐵等傳產反有機會影響較小

孫明德表示,此波消息對台灣整體經濟前景造成重大變數,原本外界普遍看好台灣2025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站上3%,主因在於內需消費穩健、設備投資回升,以及出口表現亮眼。如今美國實施重稅,勢將壓抑外銷動能。

雖然傳統產業如鋼鐵可能影響較小,因早在先前川普任內即被課25%關稅,相較日本與韓國曾獲豁免,台灣「吃悶虧」多年,如今若日韓也遭課稅,反倒可能拉近競爭門檻。但在科技業方面,台灣的處境恐不樂觀。

半導體雖未被直接課稅,但組裝後的終端產品卻被納入課稅範圍,這對以伺服器為主力出口品項的台灣來說是一大打擊,孫明德指出,美國是台灣伺服器與科技硬體的最大買家,若課稅使得產品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競爭力,對出口將造成實質衝擊。

更令人擔憂的是,科技產業本就面臨AI轉型的挑戰。孫明德提到,近期AI模型「DeepSeek」的崛起,使部分原本投資高階AI設備的業者轉向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間接壓縮相關硬體廠商的訂單,其實已經形成另一股「AI逆風」。若此時再疊加關稅衝擊,台灣科技業恐遭遇「雙重打擊」。

至於是否因關稅差異導致台灣在與日、韓的競爭中落於下風?孫明德認為不必過度聯想。他指出,台灣對美出口主力在伺服器與零組件,日本與韓國則以汽車為主,產品結構不同;日韓在美、墨設有工廠是出於汽車產業的策略考量,台灣科技業目前並未有設廠需求,因此不能單純以關稅或布局數量論輸贏。

中國、東南亞稅率更高,孫明德:台灣間接出口也受影響

孫明德提醒,外界聚焦於對美直接出口受到衝擊,實則更須留意台灣產業供應鏈特性所帶來的「間接出口風險擴大」。

他指出,台灣對美出口主要集中在資通訊產品,而這些商品雖最終銷往美國,但實際上台灣多數是製作零組件或半成品,並銷往中國或東南亞,再由當地加工組裝後出口至美國。因此,因供應鏈串聯,連帶被課以更高稅率,結果反而衝擊台灣上游零組件的出口表現,「如果他們賣不好 我們也賣不出去」。

以石化業為例,台灣將中間原料賣至中國、美國等地後,再轉為玩具等終端產品出口美國,若美國加徵高額關稅,導致這些產品在美銷售不佳,最終也會反噬台灣的原料出口。「若終端產品賣不好,我們自然也賣不出去,」孫明德表示,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經濟震盪。

此外,台灣供應鏈布局也與東南亞高度重疊。近年在「中國+1」戰略下,不少台廠如日月光轉往馬來西亞、PCB業者前往泰國,伺服器產線設在越南,這些地區如今同樣被納入美方關稅清單,因此即便台灣非終端出口國,對出口表現仍難以置身事外。

孫明德指出,總統賴清德提及的25%對美出口比重,其實只涵蓋「直接出口」,若加上這些間接出貨的部分,影響比例恐怕高達四成以上。

關鍵期為接下來10天!孫明德評台灣應對採「先穩再變」是對的

針對美方課稅政策,孫明德點出,各國回應策略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反擊」,如中國、加拿大與歐盟皆祭出報復性關稅。其中歐盟更具針對性,專門挑選共和黨執政州的農產品進行制裁,以期施壓川普陣營。

第二類是「直接讓步」,如越南與柬埔寨迅速與美方協調調降關稅條件;第三類則是「先求自保、再伺機應變」,台灣目前採取的就是此路線,政府日前宣布880億元的產業紓困方案,針對直接受影響的產業提供即時支援。第四種則是「觀望以待」,如新加坡暫無急迫性因應,因其遭美課徵稅率較低。

孫明德認為,台灣目前的應對節奏是正確的,現在若急著採取更激烈措施都過於急躁,應該先觀察、降低殺傷力,再視局勢調整關稅與投資策略;不過他也指出,賴總統已預告,第二種「讓步型」策略將部分導入,作為補強。

孫明德表示,如今美國內部已經引起反彈聲浪,至於川普後續對誰收手,仍要看接下來10天哪國提出滿意條件,看來台積電還是去的有點早,這時候去最好。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孫明德建議企業:與上下游積極協調

在企業層面,孫明德以較早得知將被加徵關稅的汽車產業為例,說明全球企業的三種應對模式。日本Toyota利用全球獲利優勢,直接補貼北美組裝廠,吸收關稅成本;Nissan則選擇將墨西哥產能撤回美國;Honda則採觀望態度,暫不調整布局。歐系車廠方面,Volvo與Jaguar選擇增設美國工廠或暫停銷售以避稅。

整理下來,無論政府或企業,基本應對論調就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孫明德建議,台灣廠商可與上下游供應鏈積極協調,尋求「風雨同舟」共識,並透過價格平穩策略穩住美國市場對台製商品的信心。

針對主持人詢問,台灣廠商是否還來得及分散市場、降低風險?孫明德坦言,廠商還是需要分散市場,但他形容,原本業界期待藉由「中國+1」布局來避險,如今各國皆遭課徵高關稅,好像除了「地球+1」,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

他進一步指出,先前已說過「美方不是只要一顆珍珠,而是要整串項鍊,」;但實際上「到美國投資的成本是台灣的2到4倍」,廠商意願普遍不高,他認為,所謂今年「供應鏈會大幅移轉」這種說法不太可能,頂多賣東西會移轉。

同時,即便台灣願意讓步,也難以明顯縮減貿易逆差,因為有數項關鍵產品屬於美國「非買不可」的類型,但仍遭課徵重稅,使逆差結構難以動搖。

「現在到哪裡都不安全」,連美國都不安全,孫明德強調,這樣的不確定環境也導致2025年的投資動能恐怕不如原先預期。不過,他指出,並非所有產品都會受同樣影響,以AI伺服器商機仍會持續,因市場接受度高、售價可調空間大,即使成本上升仍有利可圖;反之,手機等平價商品相關供應鏈,因價格敏感度高、毛利低,就要小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