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要當醫生,然後沒考上,這是人生命運。」言談中帶點樸直的口音,幽默的國、台語敘事,不時大笑的樂觀態度,拍照時一本正經的表情,很難與一家台灣最大的土壤整治廠老闆聯想在一起。
台境企業自許為「地球醫生」,董事長張耿榕創業這條路,背後雖稱不上血淚這麼悲情,但卻處處有人生無常的轉折故事,就如染色體異常的女兒出生2年,公司老闆就跑路,逼得自己工作創業、家庭兩頭燒,而創業做的是土水整治,醫的不是病人,是環境,就是為了「要圓媽媽的醫生夢」。
沒考上醫生,誤打誤撞走進環工領域
「我是嘉義高中,高中算考得不錯,直接被併到丙組去,當時嘉義高中一年要出一百個醫生,所以大學聯考填志願,老師說只有兩個志願可填,一是醫學系,然後再填牙醫系,藥學、醫技等等都不准填,所以就找到環境工程系,最後就中了。」這是張耿榕回憶自己接觸到環保相關領域的緣起。
張耿榕並非富二代,從小家裡在嘉義市市場賣剉冰,到現在這家冰店都還由父母經營著。他開玩笑說,自己國中時,下課都回家幫忙刨冰,同學都會看到我,「我連續4年被選為最孝順兒童」,「其實我是很不甘願」。
「第一賣冰,第二作醫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諺語。張耿榕說,當時老師還對他說,以後冰店可以改成「張耿榕耳鼻喉科」。無奈大學聯考放榜,張耿榕成績不如預期,未能考上理想的前兩志願,但更意外的,原本中興大學環工系都放在甲組,但他聯考那一年卻放在丙組,後來又改回甲組,也偏偏那一年他志願就落在這個科系。
頂著親友師長的期待,張耿榕原本想先報到後再重考或轉系,「當時我們班上都這樣,自我介紹都說自己在系上不會待太久,結果40人都念到畢業,沒人轉走,」一路誤打誤撞走進了環境工程領域。
他自嘲,考上環工系母親問他以後能做什麼?當時他回答,「不知道,以後可能可以開垃圾車」,還一度讓母親氣到要他重考。
職場經驗很特別有抗爭、有恐懼
或許是習慣逆來順受,張耿榕畢業後,就如同多數人一般找工作,他說,自己第一個工作是做掩埋場,由於25年前環保署推動一鄉鎮一掩埋,當時掩埋需求量很大,就跟著公司學設計蓋掩埋場。
只是初入社會,就像一般社會新鮮人都有的跌跌撞撞,張耿榕回憶,早期蓋掩埋場不需要環評,不過開始有了環評概念後,有次要去跟村民說明,第一場說明會公司經理就以很忙為由,叫他自己出席,但簡報資料準備好,一句話都還沒說,鄉民就嗆,「少年ㄝ,你這麼敖(台語:厲害),垃圾都車(台語:送)到你家」,後來就開始丟東西,「我才發現經理很聰明」。
事實上,過去20多年,台灣環保意識抬頭,也讓地方勢力有機可乘。張耿榕不諱言,以前招標不若現在採購公報電腦上網,早期投標廠商要去現場買標單,當時確實有「黑衣人」的圍標事件,但久而久之就會知道這個工程「有人要」。
前老闆留下「我走了」,只好接爛攤創業
至於會走上創業,張耿榕自嘲,創業之前換了幾家公司,「我就在想我是斷掌還是怎樣」,待過的幾家公司現在沒有一家在了,甚至創業前待的最後一家公司是做純水,「全台灣第一家海水淡化廠是我去服務的」,當時工地在澎湖,有一天上班到門口,看到門關著,上面貼了一張老闆留的紙條,寫「我走了」,只好自己創業,而且新公司原本承襲做水,後來土污法公告,才慢慢注意這市場,另外成立一家公司專注這個領域。
而台灣歷經垃圾大戰後,距離環保署推動一鄉鎮一焚化爐,到現在也已經過了20年,張耿榕說,雖然現在環保署推動焚化爐壽命展延、改善等等政策,但垃圾問題一直存在,唯一解套方法就是「再利用」,把垃圾變得越少越好。
他也有感,廢棄物處理市場已經正常化不少,「台灣這樣發展是正面的」,創造公平正義的制度是政府的責任,讓想要好好做的人有機會,但現在政府問題不在貪污等等問題,而在「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