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新、噸位最大的科學研究船「勵進號」( Legend ),23日下午在高雄正式啟用,到現場參加啟用典禮的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勵進號」是一艘遠洋研究船,期待國內各種研究團隊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實際上耗資8.9億元打造的「勵進號」,正是為了填補2014年因「黃蜂」颱風而在國慶日觸礁沉船的「海研五號」。
2014年10月10日傍晚,「海研五號」在澎湖龍門外海發生船難,海軍、海巡署立即出動救援,船上人員紛跳海逃生,最後仍不幸造成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世傑博士及海洋中心海洋調查人員林怡君等2人死亡,多人受傷,近15億元的「海研五號」沈沒在澎湖海底,船長及大副被檢方認定人為疏失遭起訴。
海研五號事故,重創台海洋研究
「海研五號」為2700噸級,是當時國內最大科研船,事故之後,科技部及國家實驗研究院立刻決定以外購一艘二千噸級研究船、新建一艘三千噸級研究船的方式,取代「海研五號」的功能;在外購二千噸級研究船部分,就是由新加坡廠商在2015年得標,購置含改裝及安裝相關必要儀器設備總計近9億元的「勵進號」,三千噸級以上科研船則由台船承包,正在興建中。
「勵進號」由新加坡商在越南船廠施工,但從開工到交船的過程一波三折,承包商在造船過程中一度財務吃緊,「勵進號」差點被債權銀行設定為抵押品,為防夜長夢多,身為「船東」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在今年1月派人赴越南把船帶回。
「看著這條船開工、安放龍骨、下水、開回台灣、交船,到今天的啟用典禮,都要感謝各單位的努力。」中國驗船中心總驗船師鄭志文表示。「勵進號」是一艘全電力的電力推動船,具有動態定位系統,概念上就像是油電混合車一樣,並在排汙等各功能上符合各項船舶環保國際公約。
「勵進號」總噸位2629噸,全長75.97公尺,寬16公尺,最大船速達12節,可搭載19名船員與24名研究人員,可航行30天。
在海洋探測硬體部分,「勵進號」搭載各種先進探測設備,如國人自行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岩心採樣器,另有來自澳洲、價值2億台幣的Triton深海作業機器人系統,它有兩組機器手臂,10組水下攝影鏡頭,可在海深3千公尺處作業,在海底可以抗3節的海流,並以模組化搭配其他研究設備,讓它能協助多領域的深海科學研究。
勵進號啟用後,科技部還造更大艘的
配備有先進的聲納系統(深海多音束聲納)的「勵進號」,能夠進行高解析度、高精度的水下地形繪測,一名海軍少將指出,「它的聲納比我們軍方的更先進,和很多漁船一樣,有時候會發現潛水艇。」
在軟體部分,有鑑於「海研五號」的慘痛經驗,從船長到幾個重要主管,都由海洋科技中心的人員受聘直接擔任,陳良基說,「船長與研究團隊長期一起的磨合,在遇到緊急狀態,團隊的凝聚力和相互協調溝通更好,未來希望這樣的模式成為整個海洋科學研究團隊中的標準典範。」
據了解「勵進號」上可能有少部分原「海研五號」船上成員,國研院院長王永和不願意證實,但他表示,經過那場事故,許多「海研五號」船員紛紛離開海洋科學探測領域,但仍有少數以海洋研究為高度興趣的同仁留下。
陳良基表示,「勵進號」在啟用後將進行為期4個月的試營運,並在9月舉行科學首航,正式投入海洋科學研究行列,未來將打造3千噸級以上的研究船,台灣將從500噸、1000 噸、3000噸等有短中長滯海時間的研究科學船,能促進台灣整體海洋科學研究,他也在簽名簿上寫下「大膽啟航」來呼應台灣的海洋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