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便秘、腸躁症更易得大腸癌?胃腸科醫師:6種人要注意

醫藥保健

「心海羅盤」葉教授於上月(7月)因大腸癌病逝,近年來許多名人像是豬哥亮、宋楚瑜夫人陳萬水、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名嘴汪笨湖...皆因大腸癌而離世,可見大腸癌對國人健康造成不小的威脅。

根據衛福部民國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腸癌排名第三,101與102年國人(男女合計)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皆為「大腸癌」。在2012年時WHO的統計數據指出台灣大腸癌的全球發生率已經高居世界之冠,超越許多歐美先進國家。從國健署公布民國104年的癌登年報來看,男性結腸癌6,121人、男性直腸癌3,633人、女性結腸癌4,628人、女性直腸癌2,122人,男生大腸癌發生率為女生的1.44倍。

(圖片來源/陳炳諴醫師提供)
(圖片來源/陳炳諴醫師提供)

為什麼大腸癌這麼可怕?

「大腸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份、養份和貯存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大腸除了吸收水分外,亦會吸收小腸未完全的營養物質及大腸菌叢所產生的微生素B12及維生素K。」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先解釋大腸的重要性。

他比喻大腸就像是人體精密的資源回收場,將身體能夠利用的養分及水分盡力回收利用,吸收完畢後無法利用的廢棄物,會經過大腸菌叢發酵後形成糞便最後由直腸排出。所以一旦大腸生病了,也會進而影響人體許多其他器官的功能。

「就年紀來說,大腸癌患者之比率是隨年紀增長而上升。」陳炳諴指出,30歲以下大腸癌比例小於1%,50歲以下比例在5%以下,50-54歲後比例攀升超過8%,而60-65歲達到巔峰約14%;接著又隨年齡增長而比例下降,但超過65歲之比例都在7%以上。

人體有哪些疾病是由腸道發炎引發的?

成美腸胃專科診所主治醫師歐威廷解釋,大腸發炎疾病種類不少,大致可細分為感染性大腸炎(infectious colitis)、缺血性大腸炎(ischemic colit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嗜伊紅性大腸(eosinophilic colitis) 、微性結腸炎(microscopic colitis)。

歐威廷表示,感染性大腸炎是大腸發炎疾病中最常見的。(攝/陳稚華)

1.感染性大腸炎

歐威廷表示,感染性大腸炎是大腸發炎疾病中最常見的,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也就是病從口入,是因為吃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發。致病原因可分為細菌、病毒、分支桿菌、阿米巴原蟲、及寄生蟲感染。「當病原體進入我們腸胃道後,本身就會引發體內免疫反應,再加上病原體分泌之毒素進一步造成腸道發炎;因而引發腹痛、腹瀉、發燒等等症狀。」

2.缺血性大腸炎

至於缺血性大腸炎,起因於供應造大腸正常運作的血流量不足,大腸因缺血而產生後續的發炎反應及潰瘍;歐威廷指出,若嚴重者可能會有腸壞死、腸穿孔而併發敗血症。60歲以上、動脈硬化、慢性心衰竭、慢性心律不整(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及有休克狀況之病人都是缺血性腸炎的高危險群。

3.發炎性腸道疾病

而發炎性腸道疾病則是一種免疫相關的腸道疾病,可分成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與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兩種。歐威廷表示,目前詳細機轉仍不甚清楚。潰瘍性腸炎表現為連續性、較較淺層的發炎及潰瘍,病灶大多侷限於大腸且幾乎都會侵犯直腸,臨床症狀常是血便與裡急後重。克隆氏疾病為不連續、較深層的發炎及潰瘍,病灶可能發生在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任一處;但一般不侵犯直腸;臨床症狀常是發燒,腹痛與腹瀉。

4.嗜伊紅性大腸炎

大腸黏膜出現以嗜伊紅白血球為主的發炎反應,臨床上可能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的症狀。歐威廷解釋,「嗜伊紅性白血球又稱嗜酸性白血球,體內有過敏性疾病時,則體內嗜伊紅性白血球值就會升高,因此也可以說是過敏反應引發的大腸炎;但此病的真正致病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診斷時需要排除藥物過敏及寄生蟲感染。」

5.微鏡性結腸炎

微鏡性結腸炎是腸道發炎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歐威廷表示,其較特別的是一類疾病之病人在做大腸鏡檢查後,結果是無異常或僅僅輕微腸黏膜水腫,但若做大腸黏膜切片,在顯微鏡下會顯現不正常的病理發炎反應。此病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西1970年才開始有報導,因為診斷不易發生率被低估。可以依據病理切片的性質分為膠狀性腸炎(Collagenous colitis)及淋巴球大腸炎(lymphocytic colitis)。目前已知跟一些藥物、及患者本身患有免疫系統疾患有相關性,診斷上需要有詳細的用藥史、過去病史。

常便秘易得大腸癌?腸躁症也會引起大腸癌嗎?

至於許多民眾會擔心:常便秘是否比一般人更易得到大腸癌?宿便跟大腸癌是否有關?陳炳諴表示,目前研究沒有明確證據指出便秘及宿便是大腸癌的風險因子,但易得到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包括:

1.  家族史(尤其是一等親有大腸癌)
2.  腸道瘜肉病史、過去曾罹患過大腸癌
3.  年齡(50歲以上)
4.  發炎性大腸炎
5.  低纖飲食
6.  缺乏運動

陳炳諴提醒上述這6種人要注意,較一般人更易得大腸癌。(攝/陳稚華)

而大腸激躁症(俗稱腸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歐威廷指出,目前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導因於腸道蠕動功能異常、臟器感覺神經過度敏感、腸道黏膜防護功能下降、腸內益菌叢失衡等原因加總而成,並非結構上的異常,「因此腸躁症不會變成大腸癌!」歐威廷強調。

不過他也提醒,在下腸躁症診斷前,必須排除掉大腸癌的可能性,若是有較不尋常的症狀或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須先做過大腸鏡檢以排除大腸結構性的問題,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