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生醫獎(2018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於10月1日在瑞典揭曉,由美國免疫學家、德州大學教授詹姆士·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透過抑制免疫負調控機制的癌症療法,共同獲得殊榮,他們兩人同時也是2014年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
今年70歲的艾利森主要以對T細胞抗原受體複合體、協同刺激分子受體及刺激T細胞的其他分子的研究而聞名;而76歲的本庶佑,於1992年先鑑定PD-1為活化T淋巴細胞上的誘導型基因,這一發現為PD-1阻斷建立癌症免疫治療原理做出重大貢獻,並名列2013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有「IPS細胞之父」的山中伸彌,讚許本庶佑的成就,「相當於當年發現盤尼西林般!」
抗癌新突破》免疫療法成第4種癌症治療法
艾利森和本庶佑分別發現透過「CTLA-4」和「PD-1」兩個蛋白質,就像阻斷免疫系統一直以來的「煞車器」(brakes of immunity),能活化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讓免疫系統可以用以對抗癌症。諾貝爾大會表示,此研究發表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重大突破,也確立免疫療法成為繼手術、化療、放射線後,第4種癌症治療法。
「因為這個療法從重症恢復到健康,當患者跟我說:『這都是拜你之賜』,讓我深感我的研究深具意義!」本庶佑得獎時感性地說道。艾利森也說,「不像其他3種(癌症)治療法,免疫療法能跟其他3種結合,我認為免疫療法不是取代、它將成為所有癌症患者治療法的一部份,應該5年內可以做到。」
在台灣,惡性腫瘤已高居十大死因首位多年,據統計2016年每10萬人有203.1人死於癌症,其中以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的死亡人數最多。直到免疫療法的出現,才為癌友又開啟一線希望。關於「免疫療法」民眾還有哪些該知道的事?
Q1:透過免疫療法,大概有幾成患者能治療成功?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接受《信傳媒》電話專訪時表示,很高興免疫療法研究被世界關注並為癌症帶來新突破。問到大概有幾成癌症患者,能透過免疫療法抗癌成功?
他表示,目前免疫療法針對PD-1、CTLA-4免疫抑制因子,治療成功的癌友大約佔2-3成,「雖然還要保持長期觀察,但已經很值得興奮了!且過去像是肝癌患者,就算被治癒、也沒有科學性的論證支持,現在至少能用較科學化的方法找出治療方向。」
Q2:台灣最快何時能應用?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日前公布,健保署已通過黑色素瘤免疫療法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最快今年底前可以開放患者申請,未來也會討論將肺癌、頭頸癌、淋巴癌等納入給付項目。
Q3:免疫療法適用於所有癌症嗎?
王正旭表示,目前免疫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在黑色素瘤、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等癌症,「肺癌的免疫治療比較複雜一點,若是基因突變型的肺癌,用標靶治療效果可能更好。」其他癌症還在進行人體實驗的階段。
Q4:免疫療法治療過程會有哪些副作用?
目前使用免疫療法療程相當方便,王正旭提到只要患者2-3週到門診打針一次即可,一個半小時左右就能搞定,且副作用相較化療來得低許多,「不過它的副作用也相當多元,對T細胞造成的威脅包括皮膚、腸胃、甲狀腺、腦下垂體、肺部等.......影響其實也不少。」
Q5:目前哪些國家有提供免疫療法?
針對目前使用免疫療法的國家,王正旭表示歐美日韓等已開發國家都開始使用,但醫療補助的部分才是各國傷腦筋的問題,「目前日、韓是採取政府部分負擔的方式,也有國家陸續建立特別單位補助無法負擔龐大醫療費用的患者。」
不過王正旭也表示,其實免疫療法治療過程中,最害怕病人及家屬對於治療結果過度期待,「他們會覺得我花這麼多錢,應該要有最好的效果。但臨床上各種狀況變化真的是莫測......」王正旭也希望在醫療科技進步的同時,民眾能透過更多資訊進而理解醫療仍並非完美,但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病患發現對藥物有任何的不適,應儘快跟醫師溝通討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艾利森與本庶佑的研究,無疑為癌症免疫療法開啟嶄新的階段,也盼望成為癌症患者成功抗癌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