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導精神症狀的失智症患者,如人球一般未能在醫療院所治療或長期照顧機構收容,病患與家人身心俱疲,被遺漏在社會角落。其實,失智症患者有精神症狀不是個案,而是通案。
「精神行為」症狀就是家屬身心俱疲的主要原因。
大眾所熟知的失智症症狀是「認知」症狀,包括反覆問同樣的事、重複做同樣的活動、隨講隨忘記、一直講過去、找不到回家的路、講話卡卡的、要講什麼講不出來…等記憶、空間感、語言「認知」症狀。然而引起家屬精疲力竭的主因,是精神症狀、激躁行為、脫序舉止、被動淡漠、憂鬱、緊張、睡眠問題、與飲食食慾變化等「精神行為」症狀,不是「認知」症狀。
照顧有精神疾病的失智長者,掌握「3大原則」
高達80%的失智症患者有這些「精神行為」症狀,懷疑有人偷他東西、認定老伴跟看護有染、擔心飯菜裡面被下毒不敢吃,或是看到虛幻的人、動物及昆蟲,商店裡順手牽羊,半夜醒來語無倫次、大喊大叫…等林林總總的精神行為問題。盡心盡力照顧,卻又被病患懷疑,讓家屬常常十分「切心」。
「精神行為」症狀較難治療與照顧,有些照顧機構考量成本能閃則閃,家屬與病人求助無門。老年化的台灣,失智症個案愈來愈多,醫療資源調整與長照系統建構仍努力苦苦追趕,常常供不應求。
其實,精神行為障礙是可以處理與治療的。處理首重溝通與態度,以耐心、同理心、溫和、穩定的態度來對待病患的憤怒焦躁及情緒不穩的現象,不要面質反駁患者的錯誤的想法與幻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當患者執著錯誤想法或幻覺時,藉由分散注意力技巧,導向有興趣的事物。
再來,照顧者要能了解照顧疾患的基本知識,提供穩定的居住環境與單純的住家空間,規則地規劃每天上下床時間、三餐、服藥的活動表。為了降低重覆問話行為,家屬可以不用太早告知病患的活動或約定的時間,以免預期焦慮的發生。
全台近300位專業精神科醫師在這!
如果,病患的這些精神行為障礙很嚴重無法處理的話,就需要尋求專業團隊的協助了。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認證了279位老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專科醫師服務的醫院或診所可以在老年精神醫學會網頁搜尋到,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也認證失智症診療推薦醫師,醫師名單列在學會網站。
醫療團隊除了精神科或神經科專科醫師外,團隊也有護理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個管師等提供照顧諮詢。嚴重的症狀可以短期使用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可減輕患者激躁不安,妄想疑心,幻覺及攻擊行為;抗憂鬱劑可以改善憂鬱症;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物可幫助患者減輕煩躁不安及失眠之情形;抗失智藥物可減少精神行為障礙的發生。
未來30年,失智症患者可能3倍數的成長,失智症診療與長期照顧是一大挑戰。民眾衛教、失智症預防、早期發現、整合性治療、社區居家、機構式安養到失智症安寧療護等失智症照顧系統建置中,政府正投入許多資源,但治絲益棼。家屬照顧問題如已經急急如律令,可就近「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或是「失智症診療推薦醫師」門診就診,緩和患者精神行為問題外,也能瞭解及使用現有的照顧資源。
醫師小檔案_陳正生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學經歷: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學務處學生輔導組組長、高雄醫學大學主任秘書、高雄醫學大學醫研所博士畢
專長:失智症、憂鬱症、精神疾病、老年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