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成長率連三季相同?中國示範經濟穩定的最高境界


日前中國政府公布了第三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統計報告,顯示第三季GDP仍舊較去年同期成長6.7%,讓許多對中國經濟現況感到擔憂的人士莫不鬆了一口氣,不過隨著經濟學家注意到這已是該項數字連續第三季「穩定」維持在6.7%的相同水準,外界也再度質疑中國政府似乎仍未改掉刻意美化經濟數據的惡習。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自從中國政府於1992年開始固定公布每季的GDP數據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出現連續三季相同的成長率,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當中,如此穩定的數字實屬十分罕見的現象。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Julian Evans-Pritchard便表示,連續三季都剛好成長6.7%實在讓人難以相信,即使以中國的標準來說,這都將穩定一詞提升到了另一個新的層次。

Evans-Pritchard指出,在今年前三季的經濟數據當中,第一季的GDP成長率應該最有問題,因為從當時國內景氣仍舊十分疲弱的情形來看,6.7%的數字顯然有被高估的嫌疑,但相對地為了不要讓官方數字偏離實際太遠,第三季的GDP似乎就有被刻意壓低的可能性。

創造新的計算方法

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向來都是先訂出一個必須達成的成長率目標,然後用盡一切手段來實現該項數字,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推出財政刺激方案,強力要求國營企業的配合,或著如同經濟學家的形容:創造出一種新的數據計算方法。IHS Markit的經濟學家Brian Jackson表示,中國政府似乎經常習於將經濟數據加以美化,最常見的作法就是利用GDP統計當中的「其他服務」項目。

在中國一黨專政的制度下,追求穩定被視為維護共產黨政權的一項重要手段,在高經濟成長率與低失業率的環境下,社會人心相對比較安定,人民也不容易對政府有太多抱怨,但國際貨幣基金(IMF)長久以來都呼籲中國政府應該放棄這樣的作法,因為這很容易造成製造業的產能過剩,以及過度舉債的後果。

經濟數據易被賦予政治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美化並非一定是指實際成長率低於官方公布的數字,有時候也會有剛好相反的情況。根據美國經濟學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曾經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大概在1990年代末期,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大概都被低報了幾個百分點,不過到了2002年以後,官方公布的數字就經常高於實際應有的水準;報告中將此歸因於經濟數據在中國容易被賦予政治意涵,以及政府收集資料的方法不夠理想所致。

事實上,即便是中國國內也不乏質疑官方經濟數據的聲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他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便曾經譴責政府的統計數據遭到人為操控,並表示企業耗電量與貨運量等不容易造假的數據,比較能夠反映出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而他所提出的這些數據後來便被經濟學人雜誌命名為「李克強指數」,並獲得西方經濟學家的普遍認可,認為是判斷中國經濟景氣時的另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