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成立食安研究學科 與食藥署並肩作戰


民以食為天,近年來黑心食品事件頻傳,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每年至少發生一起重大食安案件,而食品安全與許多疾病的產生息息相關。

國內發生率第2名的大腸癌,近年案例迅速增加,每年新增約1萬5千人左右,每十萬人就有45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為全球之冠。健保給付的十大疾病中,就有三種與飲食有關。第一名為慢性腎衰竭,健保給付總額為470億,第三、四名分別為糖尿病及高血壓,健保給付總額為256億、227億,罹患三種疾病總人數共416萬人。

為了從源頭進行研究與把關,科技部10月成立「食品安全研究專門學科」,針對食品中潛藏有害物質進行研究,為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

與食藥署互為上下游並肩作戰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蔡少正表示,食品安全研究專門學科將納入社會醫學學門,透過早期的研究,鑑別食物中的有害物質,避免食安事件再度發生,影響國人健康。

由於目前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僅提供平台,針對市面上食品進行查驗與登記管理,在前端的技術研發與檢測技術仍有待開發,因此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研究專門學科與食藥署將互為上、下游關係,科技部提供技術研發,納入更多學者研究,並針對食品安全進行風險評估與控管,提供生物科技研究基礎後,再由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實質把關,防範食安事件於未然。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舉例,2013年爆發臺灣食用油含銅葉綠素事件,顯示政府對於食品安全檢測能力不足,且未確立標準檢測方法及流程,才未能預防事件發生,未來食品安全研究學門推出後,將以學術研究作為論述基礎,設定有害物質的安全容許量,提供更全面性的保護網。

另外,科技部也將鼓勵民間學者加入檢測行列,民進黨立委吳焜裕則呼籲參與檢測的學者必須「利益迴避」,避免涉入食品產業利益糾葛,以確保計畫之公正性。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