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如80歲老人...他23歲換人工關節!「血友病」患者靠新療法1年少挨83次針

醫藥保健

現年29歲的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林先生,因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病變,23歲就被醫師宣告膝關節嚴重退化,必須置換人工關節。「關節脹痛時,連走路都變成一場噩夢!雖然醫師有說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出血機率,但那時每週打3針,整隻手都是針孔甚至黑青,真的讓我害怕,能躲就躲。大學時期住宿舍也因為走路會痛都叫外賣、生活品質很差......」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9年1月,在台灣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病友約有1,200人,血友病人數從2009年的1,161人2到2019年的1,195人, 成長約2.9%,「其實成長幅度並不高,但血友病真的很辛苦,有很多血友病患者會不想再生出血友病的小孩。」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表示。

血友病為什麼可怕?它跟關節病變又有什麼關連?新藥的出現對血友病人又會有哪些影響?

血友病跟關節病變有何關連?

陳宇欽先解釋,血友病因易造成關節或肌肉自發性出血屬重大傷病,是一種「重度出血性疾病」,分為A、B、C三型,A型血友病佔比82.5%最多(缺乏第八凝血因子)、B型血友病次之佔15.1%(缺乏第九凝血因子)、C型血友病佔2.4%(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發病原因主要是X染色體突變導致凝血因子異常,其中2/3為遺傳、1/3基因突變, 並無家族史可追蹤。

那血友病跟關節病變又有什麼關連呢?

陳宇欽指出,血友病依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凝血因子濃度越低、越容易自發性出血的關節出血,「正常人的凝血因子濃度為50%以上,重度白血病者小於1%。重度患者通常是在1歲前打預防針時發現瘀青,或是沒有特別碰撞身體也會有瘀青;而輕度的病患反而相對較晚才發現,可能是因為手術時出血不止或拔牙時一個月血都沒止發現的。」

他解釋,且血友病患者反覆出血後,因其血中紅血球裡面的鐵質會沉積,會沉積在關節滑囊膜上,同時也會造成軟骨的受損、進而導致骨頭破壞,「出血最常發生於關節處,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小朋友主要是好發在踝關節,但隨著年齡增長也會漸漸影響到膝關節、肘關節。研究顯示75.6%的血友病病人,會出現一個以上的關節病變,逐漸形成關節變形、萎縮,最後可能得拿拐杖走路或換人工關節。

陳宇欽指出,血友病依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凝血因子濃度越低、越容易自發性出血的關節出血。(攝影/陳稚華)
研究顯示75.6%的血友病病人,會出現一個以上的關節病變,逐漸形成關節變形、萎縮。(圖片來源/陳宇欽醫師提供)

一年少挨83次針!「新型針劑」讓病患提高服藥意願達9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張家堯指出,根據研究顯示,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若維持1%-5%,可使關節出血次數大幅降低。

「以過往一般型藥物而言,病友需每2-3天施打1次,每年約須施打156針。頻繁的打針次數,不僅讓病友在時間上難以配合,也常因為害怕打針而中斷治療。而目前已有多種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針劑,每年可減少34-83次注射次數,達到一樣的保護力,提供血友病病友更多選擇!」張家堯表示。

而根據臨床觀察,接受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後,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的規律預防性治療比率也從5成提升至9成,包含慢性關節、風濕性疼痛、運動耐受性、早晨僵硬症狀皆得到顯著改善,可望未來能幫助病友達到每年1次以下出血次數目標。「台灣自2014年起,預防性治療已納健保給付,但去年11月才正式上路使用,它的價格也沒有原先傳統型的貴,治療條件也變成第一線用藥,病友反應也都很不錯。」

陳宇欽也補充,治療血友病的補充治療是用一種靜脈注射的方式,「1967年瑞典醫師發現『冷凍沈澱品』用藥頻率為每天,但打久發現會產生過敏反應,到後來出現『血漿製劑』但又發現有C型肝炎感染的問題。1990年代基因工程製造,從短效到長效藥物,在安全性上也越來越好,已經不太會產生B肝、C肝或HIV的問題。」

至於新型藥劑是否仍會有其他副作用?陳宇欽表示,「當然還是會怕產生一些抗體,但現在這些新型藥物出現抗體的機率並沒有比原本來的高,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很好。」

張家堯表示,目前已有多種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針劑,每年可減少34-83次注射次數,達到一樣的保護力,提供血友病病友更多選擇。(攝影/陳稚華)

23歲就換人工膝關節...改用新藥行動不再受限

病友林先生也分享,從1歲半開始都是等到關節出現腫脹、痛不堪言時才至急診室打針緩解。高中時開始補充凝血因子,但施打頻率讓他相當懼怕,且因長期反覆出血已讓關節嚴重腫脹,甚至出現退化,到23歲那年不得不接受左膝人工關節置換。

所幸,林先生在接受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後,幾乎沒有再發生突發性關節出血或腫脹的狀況,且可長達5天才施打1次,讓他更有動力落實規律治療。收治林先生的張家堯補充,林先生年紀輕輕就換人工關節實在是不得已的決定。「以一副人工關節平均使用壽命約20年來計算,代表林先生未來至少還要進行2-3次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且同一個部位重複手術難度會越來越高,關節出血預防控制實在不能輕忽。」

現年29歲的白血病友林先生,23歲那年因走路疼痛不已,不得不接受左膝人工關節置換。(圖片來源/精粹公關提供)

陳宇欽也表示,「以現在的環境、從小好好打針注射,就能盡量減少關節出血。因為關節受損跟出血次數還是有關,如果減少到一年出血1、2次,關節就能受到保護到成人階段,而不需要換關節了。」因為維持凝血因子的血中濃度、減少施打次數與降低出血機率,正是未來血友病治療的重點。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