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取代⋯台灣只能吃小屑屑

金融

香港政局因《逃犯條例》引發風波,雖然目前「暫緩」修訂工作,但對於香港經濟及國際金融中心際地位的影響恐怕沒這麼快落幕。不少經濟學家擔心,《逃犯條例》修訂一旦通過,新加坡將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專家認為,台灣若想要從中成為一部份得利者,還有四個大方向要努力。

台灣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難度高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8年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在香港擁有1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為853人,是新加坡的2倍以上。不過,一直以來香港、新加坡之間彼此競爭激烈,也被視為是亞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

根據《路透》報導,從今年2月提出修訂條例以來,已有不少中國富豪籌劃將香港資產轉移至海外,轉進熱門的新加坡。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就警告,「香港過去的價值不在於它有豐富的資源,而是在於它擁抱自由化,是一個高度自由化的經濟體,但是如果(送中)條例通過之後,將來意味著香港不再有這個優勢,對未來的發展當然堪憂。」

亞太區域發展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向《信傳媒》表示,台灣若想要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幾乎是不可能!」因為香港金融機構的基礎建設融資能量非常強,反觀台灣公股銀行保守,「像風力發電搞了老半天,第一銀行才出來做,我覺得台灣要趕上香港,確實有點困難。」

另外,目前包括香港金鐘或是中環之所以聚集許多外商投資銀行的重要分行,其原因在於,外資對於香港的法令非常信任,且法令基礎也具有彈性,邱志昌認為,「光是這一點,台灣就難以追上了。」

「台灣從來沒有那個企圖心!」前財政部部長、前駐WTO大使顏慶章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先是吐槽一番,直說,「只有口號很多啦!講不好聽一點,從蕭萬長開始,就曾經喊出台灣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但是台灣要怎麼改變自己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從來沒有具體的方案。」

台灣要變成亞太金融中心還有四個問題

顏慶章認為,台灣要變成亞太金融中心的難度甚至比亞太營運中心還高,而台灣目前仍面臨四個問題,包括金融專業人才不足、政府介入國銀經營、賦稅法令以及司法獨立性不足等問題。

首先,在金融專業人才不足部分,顏慶章舉例,在台灣的金融體系上,可以直接在電話上用英文直接從事金融交易的專業人員多嗎?更不用說還要進行相關金融商品的判斷以及價格決定,「我們這一方面的人才,相對來講還是不足的」。

在擔任財政部長任內曾成功完成第一次金融改革的顏慶章則感嘆,現在推動金融機構「大型化」的工作似乎已停頓下來,尤其在營造金融中心環境下,原本政府只需要扮演好金融紀律規範者的角色,但如今政府卻成為金融市場的經營者。

他接著說明,包括兆豐金;華南金、第一金、彰銀等金控「表面上民營化」,但實際上董事會是政府掌控,「也因為是政府主導,它(自然)就不會用合理價碼找進專業人才…導致現在在台灣唯一做得不錯的金融機構,全都是外商銀行。」

第三則是賦稅法令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賦稅法令讓國內金融業產生許多不必要的依從成本,「我就甚至聽到有一家金控,很後悔說,發現變成金控以後,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像是會計成本等等。」

最後,擁有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法學博士學歷的顏慶章也觀察,台灣一個民事案件糾紛若牽涉到金融體系,訴訟時間往往會拉長,像是台新彰銀案到現在卡關14年依舊還沒解決,許多國際投資機構甚至還把這個案子當成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今天台灣要吸引人家進來,我認為我們最欠缺的就是,沒有誘人的司法的條件。」

顏慶章也說明,包括台灣目前積極想加入的CPTPP皆對於「投資人與投資所在國家的爭端解決機制(ISDS)」有所規定,也就是說,假設有一位投資者跟所在地的政府發生投資爭端,投資者可以選擇所在地法院的程序、也可以選擇國際仲裁制度。但在台灣的司法體系仍有不少抗拒ISDS的力量,若再加上台灣法院訴訟冗長、不可預測性高,「這樣怎麼鼓勵人家進來呢?」

顏慶章強調,雖然台灣不一定要跟新加坡比較,但是香港的問題絕對值得台灣重視,只是到目前為止,仍看不出台灣的司法改革何去何從,「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假設失去了,所有大魚大肉是到新加坡,台灣了不起只能吃到一點點小屑屑。」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