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好味道:越夜越美麗的崁仔頂 深夜限定台版築地市場

影像觀點

午夜12點,白天在都市忙碌的人們才正要就寢,位於港都基隆,孝一路的崁仔頂魚市才正要開始它的一天。

這裡是北台灣最大的漁貨源頭,百攤林立,每天凌晨1點開賣到上午7點,位於各地餐廳業者、漁販都來批最新鮮的A級漁貨,這裡也宛如是台灣版的築地魚市場,各種新鮮貨應有盡有。

基隆港曾經歷一時繁榮,但近幾年因產業落後等問題,再加上年輕人多出走大城市而逐漸沒落。(攝影 / 趙世勳)

具有百年歷史的魚市 古早味依舊生生不息

崁仔頂從清朝時代流傳至今,即使過了百年之後,交易方式依舊不變,變成了當地既有的百年文化。

由於基隆海口的地緣關係,人們在此泊船登陸,慢慢整條河邊便開始有了川流不息的人氣,遷來台灣開墾的先民臨基隆海口而居,漁民捕魚維生,開始形成以魚貨為主的市集,小漁船直接靠岸卸貨,所有的漁船都要進到旭川河的(今南榮河)岸邊停靠,漁民們必須抬著魚獲爬樓梯到街道上,再委託商家賣魚。

基隆港在還沒被建造前,現今位在忠三路與孝一路交叉路口的慶安宮媽祖廟的廟埕, 原本是一片沙灘地,轉角的孝一路剛好是河畔上方, 與陸地形成具有高低落差的景觀,河洛話稱為「嵌仔頂」。

大約午夜一點左右,來自台灣各地載滿漁貨的貨車,以及從事漁貨買賣的中盤商、市場魚販、超市、餐廳的業者,向「嵌仔頂魚市場」湧入,頓時整條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宛如一座「不夜城」。

今日的慶安宮媽祖廟,曾經是一片沙灘地,而以前漁貨送進漁行之前必須先爬上石階,石階稱崁,便有了「把東西搬上崁仔頂」的說法,這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攝影 / 趙世勳)
入夜之後,魚販們開始湧入崁仔頂,新鮮魚貨伴隨著叫賣聲四起。(攝影 / 趙世勳)

百年不變的潛規則 只有在地人知道

在行徑崁仔頂時會聽到「500…200、150、100啦!」像是唱饒舌般的喊價聲,這是叫做「糶手」的魚貨交易員,養成不容易,他們要將各種漁貨依大小、鮮度和品相分類供叫賣,要練習到一眼就能判別漁獲好壞能耐,最少2到3年才能出師。

叫賣時,糶手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通常先喊出高於市場行價,見沒人下手,會運用喊價技巧誘使民眾出手,若遲未成交,可能改拍賣別的便宜魚種釣釣胃口,但若還想再便宜一點,可以出稍低一點的價格,「糶手」點頭就成交,可別反悔不買。

不過,偶爾也會遇到民眾不出價,「糶手」就得連續叫賣好幾個小時。

魚貨拍賣會上拍賣員喊著價格,他們是崁仔頂的靈魂人物。(攝影 / 趙世勳)
拍賣員叫賣的同時,一旁的記帳員不停緊盯帳本,計算賣出魚貨數量。(攝影 / 趙世勳)

這裡都是以「台斤」為單位在販售,「這裡會有一些外地人來光買幾尾的,之前有人喊價幾百元當作整條魚的價格出手,搞清楚狀況後嚇得趕快棄標,得標後又反悔是我們拍賣最忌諱的!」魚販以豪邁的口吻指著擺在地上的那些魚貨,而一旁的記帳員也沒閒著,在喧鬧的市場中收取現金後,立刻在帳本記下這條魚是哪一艘船的貨品、賣出多少價錢。

在地老饕也分享到,挑選魚貨,可以壓一下魚類的腹部看看肉質是否有彈性,不新鮮的魚肚會因為臟器腐爛而摸起來軟軟的,而崁仔頂的魚貨通常都是品質保證,價格合理就可以快快出手。

漁市場凌晨1點開市,各地來的魚貨陸續運進市場,許多北台灣的餐廳業者都會來批發,近年來也增加不少外地散客。(攝影 / 趙世勳)
基隆崁仔頂周圍是老公寓,因地域潮濕且年久失修,外部顯的斑駁老舊。(攝影 / 趙世勳)
因為基隆為海港城市,一年四季時常下雨,故有「雨都」之稱號。(攝影 / 趙世勳)
天色逐漸明亮,這時崁仔頂的魚飯們準備收拾攤子,等待下個夜色來臨並再次甦醒。(攝影 / 趙世勳)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