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疼痛醫師,會挖「礦」嗎?


「醫資礦人」──默默在各個專業角落中,擷取、整理新進醫療資訊,他或許沒有教授、主任等光環圍繞,但有能力解決機構醫療力有未迨的問題,在患者間贏得好口碑。

撰文=潘健理

他(她)或許沒有教授、主任等光環圍繞,但因為提供患者更新、更全面的診療服務,反而有能力解決機構醫療力有未迨的問題⋯⋯

如同其他的專業知識,醫療資訊正以人類大腦學習能力無法追上的速度,迅速地在累積著:面對如此快速暴增的知識,有一群醫師試圖跨越教學醫院內傳統師徒制的吸收方式,決定採取較積極的行動。

與教學醫院內的教授醫師不同的是,這群醫師沒有將心力投注在發表專業研究文獻,也不在乎學術上的桂冠與榮耀;相對地,他們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擷取醫學新知,將其整理、貫通,化為臨床可施行的診療行為。

他們在乎的,是專業知識得以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患者也因此得到最佳診療。

醫界的顛覆式發展

傳統上,新進醫知的取得,大多仰賴大型醫療機構中的資深教授「由上而下」遞交給中小型醫院的學生醫師,然後再傳到基層診所。然而,在醫療資訊透明化、水平化的今日,這群醫師開始有機會比醫學中心的教授們,在特定領域中更具有專業的水準與臨床經驗。

這樣的顛覆式發展,逐漸產生以下幾種醫界現象:

1. 許多醫療的創新活動開始由基層醫療發起,經一段時間普及之後,才引起機構式醫療院所的注意與重視。

2. 在某些較先進的基層醫療可見的診療模式,往往無法在「正統」的醫學中心中看到。

3. 針對新進的診療模式,由於基層醫師申請人體試驗困難度,遠超過機構中的教授們;因此偶有見到「偷跑」的情形,使病患的醫療品質承受了某種程度的風險。弔詭的是,在台灣社會中,這種行為通常需要等到「出包」了,主管機關才會慌慌張張地介入。

4. 默默在各個專業角落中,擷取、整理新進醫療資訊的醫師,通常會是個孤獨的「醫資礦人」。他(她)或許沒有教授、主任等光環圍繞,但因為提供患者更新、更全面的診療服務,反而有能力解決機構醫療力有未迨的問題,在患者間反而贏得許多好口碑。

因此,當患者問我:「潘醫師,為什麼我都找不到醫師做這些治療?」

時,我也只能苦笑回答:「喔,其實其他醫師都比我會做,只是……他們比較忙,沒空一針一針的幫你做治療。」

你的醫師,會挖礦嗎?

內容來源:《攻疼新醫:筋骨疼痛專家Dr.Pain帶你找痛源、解痛根、脫離痛海》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原文章標題「你的疼痛醫師,會挖「礦」嗎?」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