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今年40多歲,雖然早在30歲那年就確診罹患糖尿病,但醫囑遵從性差,5年前來到基層診所就診時,已合併有蛋白尿及腎功能異常問題,在高血糖持續侵犯血管的情況下,最終仍踏上永久洗腎一途。
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指出,台灣有接近4成的糖尿病患者都在基層診所就診與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表示,根據協會最新的基層診所糖尿病照護普查顯示,超過5成糖尿病患血糖達標(HbA1c<7%),顯示基層照護能力與美國等醫療先進國家同步。
「基層診所的便利性、可近性和持續性等優勢,都能協助糖尿病患維持穩定的疾病控制。」李洮俊表示。為了理解最新的基層糖尿病照護及合併症現況,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自2019年成立後,協同全台43家訓練有素的糖尿病照護專業診所,首次對7,200位糖友進行糖尿病照護普查。
不過,究竟糖尿病照護還需要注意哪些事?糖尿病患者一定會洗腎嗎?
逾4成糖友合併慢性腎臟病!醫:3種共病要注意
曾競鋒表示,由本次普查結果發現,在基層診所照護下,血糖控制情況良好,超過5成糖友血糖達標(糖化血色素HbA1c<7%)。不過,曾競鋒同時也觀察到,「糖友近7成合併高血壓,逾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出現尿蛋白或eGFR<60mL/min/1.73m2),逾8成合併高脂血症,顯示三高(血糖、血脂、血壓)的治療成效還需要患者和醫護團隊繼續共同努力。」
曾競鋒提醒糖友還是要特別注意,「尤其高血壓與蛋白尿合併症是造成心衰竭、腎功能惡化甚至洗腎的風險因子,建議糖友應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建議,積極照護。」而根據2018年台灣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截至2016年底統計顯示,台灣有79,848位病人接受透析治療,糖尿病比率為47.3%,腹膜透析的比率僅8.8%。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曾指出,根據統計數據來看,在台灣洗腎患者中,糖尿病患占最大宗,「糖尿病人口大概佔一年新洗腎個案中的4.9成,將近一半。」為何糖尿病患會增加洗腎病患的成長?
方昱偉解釋,「因為糖尿病患本身的死亡率也在下降,過去5-10年糖尿病患的平均壽命都有在延長,過去糖尿病患的死亡主因是腦中風跟心血管疾病,但因為健保照顧的品質提升,及糖尿病個案管理日趨完善,糖尿病患活得比過往更久,罹患腎臟病的比例自然就會增加。」
掌握治療黃金期!糖化血色素12降到6.5%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醫師陳宏麟說明,前述李先生這樣的案例,幾乎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但糖友若是能掌握黃金治療期,及早使用合適的治療方式,超前部署、做好器官保護,可能情況將大為不同。」
陳宏麟進一步舉例,2年前曾收治一名46歲小張,於診所檢查時發現HbA1c(糖化血色素)高達12%,後續遵循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案,先注射胰島素,情況穩定後,搭配適當的口服降糖藥物治療,不僅HbA1c降為6.5%、體重控制也相當良好,且在飲食、運動及藥物的相互配合下,現可過著與罹病前無異的正常生活。
陳宏麟指出,最新的202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臨床指引建議,糖尿病患者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建議優先選用口服藥物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藥物或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A)進行治療。「此外,研究也觀察到無論有無心衰竭病史的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劑皆能減少心衰竭住院的發生。」他提到,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
達什麼標準建議病人洗腎?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2018年統計,慢性腎臟病去年花掉健保高達513億元,腹膜透析加上血液透析的醫療費用支出高達449億元,蟬聯十大國病首位,國內洗腎人數更突破9萬人大關,創歷年來新高。其次是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病等,共花費291億元及171億元。
李洮俊也表示,為持續提升糖友血糖控制並加強保腎護心的控糖觀念,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推出「及時篩、腎心安」計畫,糖友可透過「第2型糖尿病患風險評估」,了解自身的高風險因子並提升自我照護意識,經醫護人員確認資訊促進醫病溝通與衛教,最後由醫師、糖尿病衛教團隊透過醫病共決的方式,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於延緩糖尿病腎心併發症,優化生活品質。
究竟有什麼標準,才建議病人洗腎?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國華指出,包括尿毒症狀、日漸惡化的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難以控制的體液過多或高血壓及因尿毒出現認知功能的缺失者,都可能要接受洗腎治療,「但並非單純依據抽血的腎功能指數高到多少來決定。」
李洮俊進一步說明,「及時篩、腎心安」計畫預計於2020年底前協同100家診所合作,有了基層體系的投入,同時響應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的「控糖321」照護新觀念,「定期監測飯前、飯後血糖和HbA1c這3個數據,監測有無微蛋白尿和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2個腎功能指標,並早期控制三高,1定預防心衰竭合併症。」糖友將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