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7日發表全國講話,直言星國今年GDP預計萎縮4%到7%,是有史以來最大經濟衰退,政府投入相當GDP兩成的1000億新幣(約台幣2兆)紓困,接下來幾週其他部長會陸續公開政府計畫。
「今後的世界將不再那麼繁榮,也許會有更多紛爭」他指出美中對峙日益緊張,各國要同時和他們保持良好關係將愈發困難,對小國新加坡而言尤其如此。
李顯龍日前在美國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學術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表示,亞太國家最不樂見的,就是被迫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因為在美中合作框架下他們獲利最高。
「新加坡就是在危機中誕生及成長」,他雖對星國防役表現、政治穩定及人才素質抱有信心,但也坦承全球經濟結構轉變、失業人口上升,接下來幾年星國將面對「一個充滿變革的艱難時期」。
走在鋼索上的東南亞
今日,亞洲是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區域,21世紀常被稱為「亞洲人的世紀」,但李顯龍不盡贊同。
他在〈亞洲世紀陷入危機:美國、中國和衝突的危險〉(The Endangered Asian Century)一文中指出,亞洲的命運及繁榮,很大程度取決於美中是否能克服分歧,建立穩定且和平的國際秩序。
由於處於各方強權利益的交會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特別關切這個問題,他們「必須避免夾在中間,或被迫做出令人不快的選擇」。
他同意亞洲現狀必須改變,但新局勢的穩定,仰賴美中共同以及個別決策,否則他們恐在亞太陷入長達數十年的衝突。
美好年代…在美中合作下發大財
二戰結束後,亞太在「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下繁榮起來,美國建立全球和平競爭與合作的秩序,美企帶來資本和技術,而亞太國家為其圍堵共產政權,提供市場和生產基地。
而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短短幾十年中國成亞太最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其他亞太國家最大貿易夥伴,對「近鄰」(near abroad)東南亞的需求主要是能源、原料、海上航線及戰略地位。
東南亞將美國視為「常駐強權」(resident power),也認知到中國不容小覷,而當北京仍遵照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指示的「韜光隱晦」,他們盡情享受兩大強權帶來的好處。
然而,一旦中國經濟、科技和政治影響力呈指數成長,中國對世界的看法隨之改變。
現今北京不再引用鄧小平的「善於守拙」,且亟欲從陸地強權拓展為海上強權,龔固自身軍事和國際事務利益,促使華府重新評估自身和中國在全球戰略上的位置。
各退一步是正解?李顯龍:不期不待
李顯龍分析,如果美中爆發衝突「不太可能像(美蘇)冷戰那樣,由一方和平解體告終」。
他認為美國「並不是一個衰退中的強權」,其仍保有強大的彈性和優勢,包括吸引全世界最精良的人才;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同樣不可小覷,但若選擇繼續強硬路線,恐招致國際社會強烈反彈,削弱自身影響力。
反之,這應該也是李顯龍心中最佳解方,美國若願意接受中國崛起事實,無論有多麼困難,都值得找出和中國共處的平衡點,也就是將北京的雄心至於國際規範之下,加強雙邊合作和健康競爭。
至於中國,李顯龍認為,中國必須認知到自己不再又老又窮,接受國際現在對他有更高期許,放棄過去以開發中國家身分獲得的特權,一同維護國際秩序。
然而李顯龍也承認,儘管美中衝突並非無法避免,但也無法期待雙方必能理性計算自身利益、共創雙贏局面,因此他也沒有對兩國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
無法割捨美國,也放不下中國…
「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希望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李顯龍言明,「東南亞國家會捍衛自己的利益,並希望美國了解,如果某國和中國交好,那不代表他們反對美國,反之亦然」。
「相信所有一帶一路計畫,都會帶來債務陷阱是不理智的」他認為一帶一路能妥善安置中國影響力,只要採取完善的金融監督制度,便能回應各國基建需求、加強區域和多邊合作。
不過,李顯龍強調,中國無法取代美國在亞洲的經濟角色,全球金融系統仰賴美國金融機構,人民幣無法取代美元成為外匯儲備,且規模龐大的美企仍是外資主要來源。
美國對亞太區域穩定同樣至關重要,美國第七艦隊確保南海保持開放與安全、促進經貿活動,反觀中國在此地積極擴張,增添不穩定因子。
此外,作為唯一以華裔為主的東南亞國家,李顯龍也小心地與中國保持距離。
新加坡怕被當中國「工具人」
「我們十分謹慎,避免任何可能被視為中國『工具人』(cat’s-paw)的誤解」,李顯龍強調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奠基於多元族裔,而且是最晚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腳踏兩條船」或許不討喜,但確是說出許多「夾縫求生」小國的心聲。
新加坡既想享受美國印太戰略、《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和《善用投資導促發展法》(BUILD Act)帶來的穩定與繁榮,又想分享中國一帶一路和亞洲投資銀行的經濟果實。
末了,李顯龍訴諸《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背書,強調這些亞太跨國協議的原則正是秉持開放與包容,不應排除任何一方,或拉黨結派迫使國家選邊站。不過,這兩項協定皆將台灣拒於門外。
「美中如何選擇,將定義新興全球秩序」李顯龍總結,「強權彼此競爭是很正常的,但互相合作的能力對國家才是真正考驗,也決定人類如何處理新冠疫情這種全球問題」。